欧美 激情 在线-欧美 日产 国产动漫-欧美 亚洲 激情-欧美 亚洲 丝袜 清纯 中文-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工業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紡聯科技教育獎項在京頒發!

           11月23日下午,“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大會頒發了2016年度中紡聯科學技術獎、“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紡聯教育教學成果獎、“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紡聯教師獎和學生獎,以及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對行業內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者進行了表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王天凱,原會長杜鈺洲,會長孫瑞哲,黨委副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副會長夏令敏,黨委副書記陳偉康,紀委書記王久新,副會長徐迎新、陳大鵬、李陵申、楊兆華、孫淮濱,中紡聯原副會長陳樹津、張延愷、徐文英,以及中紡聯各專業協會負責人,“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紡織行業企業獲獎代表約500人出席頒獎大會。

           在大會頒發的2016中紡聯科學技術獎項目中, “大褶裥大提花機織面料噴氣整體織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等12項成果獲中紡聯科學技術一等獎,“原色纖維混配呈色的全色域紗線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46項成果獲中紡聯科學技術二等獎,“超高強高光潔特種紡織品制造關鍵技術”等56項成果獲中紡聯科學技術三等獎。

           “超彈貼身針織面料的研究與開發”等11項成果為“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

           “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紡聯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項目共101項。其中,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章甌雁等申報的“基于校企共同體的工作室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等17項教學成果獲一等獎,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劉華等申報的“‘賽、課、證融通,學做案導學導做’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32項教學成果獲二等獎;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蘇昊等申報的“技能競賽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融合互聯,實現動畫專業生校企三方共贏”等52項教學成果獲三等獎。

           2016年度“紡織之光”教師獎和學生獎的獲獎情況是,崔榮榮等21名教師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東華大學郭建生獲紡織之光教師特別獎;彭靈慧等147名同學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天津工業大學馬友偉和江南大學余光華分別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特別獎。

           李陵申在表彰大會上分析說,今年的科技教育獎呈現出以下四個突出特點。

           一是纖維材料高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纖維材料的創新對帶動紡織原料和下游相關產業的變革具有先導作用。纖維材料的創新成果是今年紡織科技獎的重頭戲。其中,由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千噸級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自主裝備”項目,建成了國內首條千噸規模T700/T800 級碳纖維生產線,產品對提高我國軍用高性能碳纖維自主保障能力,支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由山東英利實業有限公司、保定天鵝新型纖維制造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攻克了溶劑凈化回收、濃縮技術,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的生產技術壟斷,顯著提升了我國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

           二是高性能功能化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創新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紡織行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由東華大學等單位完成的“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針對醫衛用紡織防護材料的高屏蔽性、舒適性和低成本等核心關鍵技術進行攻關,開發出了功能型醫衛紡織材料,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顯著提升了我國醫衛用紡織防護材料的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由浙江理工大學等單位完成的“垃圾焚燒煙氣處理過濾袋和高模量含氟纖維制備關鍵技術”項目,對煙塵過濾材料的高濾效、低阻力和長壽命等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提高了高溫濾料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水平,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撐。

           三是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取得明顯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是支撐綠色制造,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由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聚酯酯化廢水中有機物回收技術”項目,針對聚酯酯化廢水中有機物組成極其復雜、汽提后廢水COD 含量高等關鍵技術難題,開發出與聚酯裝置規模及工藝相匹配的系列化技術和裝置,解決了廢水中有機物回收率低的難題,極大的降低了廢水 COD 排放。該技術已推廣應用在 1137 萬噸的聚酯裝置上,為促進化纖行業低碳減排、清潔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高品質差別化再生聚酯纖維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項目,將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運用于再生聚酯纖維生產,創新并集成高品質差別化再生聚酯纖維產業化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建成國內外規模最大的 15 萬噸/年的廢棄聚酯瓶片加工清洗生產示范線和 20 萬噸/年再生聚酯纖維生產示范線,項目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取得突破性進展。技術標準是支撐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也是國際貿易的重要規則。由中紡標檢驗認證有限公司等單位在自主研發的一系列紡織品中有害物質檢測方法的基礎上,制定了“ISO 14389:2014 紡織品 鄰苯二甲酸酯的測定 四氫呋喃法”國際標準,統一了全球對紡織品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檢測方法,是近20年來首個中國標準國際化的成果,實現了我國由跟隨采標到主導制定國際標準的重大突破。

           今年的紡織教育教學成果和教師獎、學生獎獲獎項目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與模式改革、學生能力培養、實踐性教學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在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和成就。

           2016年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的11個項目中,其科技含量和創新點較往年有所提高,擁有發明專利的項目達到21個,占申報項目總數的65.6%。獲獎項目集中代表了針織內衣行業在智能生產、新原料應用、無縫成型產品的研發、功能性針織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創新成果。互太(番禺)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完成的“超彈貼身針織面料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在原料選用、針織織造技術、染整設備與工藝上進行系統創新和集成攻關,開發的面料氨綸含量達到60%~80%,具有高伸縮性、高彈性等優越性能,手感柔軟平滑,穿著體感舒適。青島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圓機無縫透氣針織織物的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創新技術達到了生產效率高、節省材料、穿著舒適的效果。 

           在談到我國紡織科技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時,李陵申指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步入深度轉型升級的新常態:全球紡織產業與貿易呈現新格局,國內外紡織消費市場蘊含新空間,紡織與互聯網融合催生新變革,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新局面,紡織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面對一系列新形勢,行業的科技工作要圍繞當前科技發展的新形態與新趨勢,抓住國內消費需求升級的契機,加大信息網絡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為行業科技發展注入新動能。

           會議還為“2015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孫德榮、胡廣敏頒發了證書,并為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捐贈企業康平納、中紡聯檢測中心、中國紡織教育學會頒發捐贈證書。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