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設備行業頂尖高技能領軍人楊明才
楊明才,現任南京裁圣縫紉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裁圣)董事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江蘇省縫制設備行業協會副理事長,為國內縫制機械行業公認的技術專家。從服裝廠的一名技術人員,成為引領行業創新、對行業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代表人物,足足走過了40個春夏秋冬。
刻苦鉆研業務
1976年,楊明才參加工作,成為南京服裝五廠設備科的一名技術人員,主要負責車間的設備改造工作。工作中,踏實、喜歡鉆研的他對車間的每一臺設備的每一個零件認真研究,將自己的滿腔熱情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之中,很快嶄露頭角。
當時,南京服裝五廠準備生產膠領襯衫,買不到膠領襯衫定型設備,廠領導便決定派楊明才去上海襯衫四廠進行一個星期的學習。這一星期,楊明才將每一分每一秒利用起來,仔細研究膠領襯衫定型設備的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一星期之后,回到廠里的他開始設計襯衫壓領機、圈領機等襯衫定型設備圖紙,并由他擔任負責人,帶領工廠組織的由機修工、電工組成的調試小組,經過近兩個月的安裝、調試,在1977年5月底基本完成襯衫壓領機、圈領機等襯衫定型設備的調試工作,正式交給車間投入使用。該系列設備在1978年“市科技大會”上獲得科技成果獎,楊明才因此獲得了南京市“技術能手”光榮稱號,并升任廠設備科長。
在南京服裝五廠的這段時間,楊明才艱苦努力、務實工作,不僅學到了扎實的專業知識,也很快成為了單位的業務骨干。
1991年,由于楊明才在南京服裝五廠的突出表現,他被調到南京市服裝設計研究所設備部工作,任研究員。在南京市服裝設計研究所期間,他先后設計了多種縫紉機,并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幾十篇論文,參與了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組織的《縫紉機裝配工》教材、《縫制機械行業售后服務標準》的主要編寫工作,并出版多本行業技術專著。
2002年,南京市服裝設計研究所縫紉設備技術經營部經過改制成立南京裁圣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由楊明才擔任董事長,2004年,裁圣收購了廣州市華南旋梭廠,主要生產、銷售“裁圣”、“良機”牌系列工業縫紉機、工業縫紉機旋梭和縫紉機無油配件。由于楊明才過硬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模式,裁圣在他的帶領下,很快在無油縫紉機開發和機電一體化集成技術運用上成為行業內領先的企業。
自主創新,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
楊明才善于思考,敢于創新,在技術研發的攻堅中成為了行業創新的標桿人物。他告訴記者,近期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經濟運行低迷,“在創新中求生存”,是國內縫制設備行業應該達成的共識。作為處于行業頂尖高技能領軍人才位置的楊明才,在行業創新發展及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示范帶頭的重要作用,自裁圣成立以來,他帶領公司完成了直驅電腦一體式高速平縫機、新型高分子自潤滑性材料應用于縫紉機需要滾動和滑動零部件等多款領先于世界具有先進水平的新型縫紉機產品。
在楊明才看來,縫制設備行業的創新需要緊跟時代潮流,跟上科技的發展。他說,“互聯網+”是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當縫制機械生產走向數字化時代,智能化軟件、自動化機械設備、新型技術、新奇材料將被更多地應用,諸如云制造平臺、3D技術、機器人作業、自動化技術應用一樣的新工藝以及整套流水化、現代化解決方案服務,將促進行業大發展,數字時代生產模式將顛覆傳統生產方式。物聯網、云計算等概念和技術對行業來講的確處于應用融合的起步階段。對于新事物,行業首先要有積極的觀念,與時俱進,從自身實際出發,對“互聯網+”進行全面的融合;還要積極開展基于“互聯網+”產品及經營模式的創新,“互聯網+”在技術本質上是傳統產業的網絡化、數據化。要完成“互聯網+縫制機械”產品及經營模式的創新,行業首先要實現行業各種基本數據,如產品設計數據、生產數據、市場和客戶需求數據的采集和互聯;還要積極推進“互聯網+縫制機械”產品創新和服務應用,積極完善并不斷演繹“互聯網+縫制機械”概念和內涵。
正是基于對縫制設備未來發展方向的清晰認識和對于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認為創新需緊跟時代的楊明才,近年來開始著手研發基于物聯網的工業縫紉機系統通信與實現。該項技術用工業物聯網的架構為實現工業縫紉機設備和上層企業管理之間的信息交換和自動管理提供了支持,為構建服裝工業云平臺奠定了基礎,以大數據處理技術、生產資源虛擬化技術等為核心技術,將分散的生產單元連接起來,實現不同生產單元之間的數據交互以及制造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線上線下聯動,使工業4.0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未來工廠”變成現實。
心系行業,實現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強國夢是他的夙愿
楊明才說,縫紉機行業的工作是他一生最理想的工作,也是他為之驕傲的事業,他告訴記者,縫紉機行業是一個偉大而不可缺少的行業,衣、食、住、行,它排第一。在大服裝產業鏈上,縫制設備是促進服裝科技發展最大的驅動力。在當前一場以“智能制造”為標志的“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熱潮掀起之時,他希望國內全體縫紉機人能繼續努力,以中國服裝業為代表的工業4.0改造能率先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