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縫紉機”里誕生了布藝夢想
董娜的布藝工作室里,大部分的擺設都是親手縫制。五彩斑斕的布藝,讓小小的空間變得柔軟安寧。“一針一線的手工活,早已不專屬戴著老花鏡的大媽們,我身邊很多年輕人漸漸喜歡上布藝。”
媽媽的縫紉機,承載兒時的快樂
董娜對于布藝的熱愛,可以追溯到孩童時期。
“小時候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媽媽一雙巧手縫制。”董娜老家在連云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家庭都有一臺縫紉機,買回來的花布裁剪、縫合,四季新衣就有了。“家里有我和弟弟兩個孩子,條件有限買不起玩具,又羨慕別的小朋友有玩具,媽媽就用縫紉機、針線給我們做玩具。”
伴隨著媽媽縫紉機“噠噠噠”聲音長大的董娜,總是趁媽媽不在家時,偷偷搗鼓她的老式縫紉機。“小學時,就會自己縫手帕之類的小東西了,針線就是最好的玩具。”董娜說,上中學那會兒,自制的小玩偶就成為她結交朋友最好的禮物,為她贏得了一票“粉絲”。等到上大學,董娜發現身邊很多年輕女孩連紐扣都不會縫,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董娜覺得,自己喜歡布藝是“命中注定”的事情。2014年,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董娜,結識了一個做家居用品的朋友。因為喜歡布藝,在朋友的幫助下,開始利用業余時間系統學習窗簾等布藝家居用品制作。“越學習越喜歡,簡單一款窗簾,從顏色、配飾到款式,都可以有很多創意,這才是我的‘本命’,為什么不能把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呢?”不久,董娜辭職,開始謀劃自己的未來。
斑斕的布藝中,尋找到事業歸屬
2015年年初,揣著僅有的2000元錢,又向親戚朋友東拼西湊了3萬元,董娜在鐘樓區五星街道開了一家家居用品店,出售自制的窗簾、沙發套、靠枕等物品。小店面積不大,走的是頗受年輕人喜歡的“宜家風格”:清新、簡約。開店之前,董娜考察了很多家居店,對自己的東西很有信心。
開始的半個月,沒有客人登門,董娜心急又忐忑。“那段時間,天天坐在店里,哪里都不敢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機會。”等待的日子里,董娜靠著做布偶打發時間。“縫制手工活需要極大的耐心,有時一邊縫一邊思考,許多煩惱就會煙消云散。”
半個月后的一天,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孩子走進了董娜的小店。“第一筆生意上門就語無倫次,早前計劃好的如何打招呼、如何推薦產品,完全不記得,太緊張就有點懵。”最終,年輕媽媽定下家里的一整套窗簾,成為董娜的第一個客戶。董娜將自己做的布藝娃娃,送給孩子以表謝意。
漸漸地,熟客帶生客,憑借自然的風格和精心的創意,小店生意紅火起來。“為了不辜負客戶的信任,懷孕的時候挺著大肚子還在店里踩縫紉機。”說起那段經歷,董娜覺得雖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大家喜歡我做的東西。”
成立工作室,歡迎更多布藝愛好者
去年9月,剛剛坐完月子的董娜專門到紹興學習布藝制作。“其實,只要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大家都能做出精美的布藝。”董娜說。
一雙普通的襪子,就能制作一個娃娃。董娜介紹,襪子的彈性比較大,又自帶圖案,只要通過簡單的裁剪,再塞進絲綿縫合,一個可愛的布藝娃娃就初具雛形了,娃娃的眼睛則可以用紐扣來充當。“如果要做精致一點,可以再用邊角料給娃娃做一些花邊、帽子、蝴蝶結等裝飾物。”因為簡單,董娜常常建議初學者從襪子娃娃開始做起。
做布藝需要的工具很多,初學者或業余愛好者不用太復雜的工具,只要用針、線、剪刀、尺子等最基本的工具,就可以制作簡單的布藝了。“我的很多材料和工具都是在網上買的,布料是做家居用品剩下的邊角料,大家做布藝的話可以先從一些舊衣服開始。”
據了解,越來越多的80、90后開始戀上布藝這種新時代“女紅”,利用閑暇時間,用縫紉機在家制作布藝靠墊、手機套、桌布,甚至還制作一些簡單的裙子和衣服。與奶奶輩、媽媽輩不同的是,她們不再是為了生活需要,而是手作的樂趣。
董娜常常笑稱自己“不務正業”,“做布藝玩偶是興趣愛好,家居用品才是主業,貌似現在做玩偶的時間更多,老公倒成了半個家居用品行家。”今年年初,董娜注冊了“大凡軟裝布藝設計工作室”,入駐武進工業設計園N立方創意工坊。“原來的家居店已經不能滿足我對未來的設想,我更愿意在工坊里和不同行業的手工藝者交流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