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縫制設備行業發展報告5月緊密披露——零件篇
2016年,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零部件企業主動削減規模,努力提升效率,積極開拓新領域,實現了較為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產業格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現有大小零部件生產企業上千家,從業人員約6萬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津冀、廣東等產區(見下表1)。其中,年產值超過500萬元且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的約有200余家。
浙江是我國縫制機械零部件企業最為集中的產區,目前約有零部件生產企業600余家,占全國零部件企業總量的51%。江蘇省是我國縫制機械零部件第二大產區,共有零部件企業250余家,約占全國零部件企業總量的21%。津冀地區、廣東省分別各有零部件企業150余家,各占全國零部件企業總量的13%。除上述產區外,上海、山東、重慶、湖南等地也有一批具有特色的零部件制造企業,如萊州強信、重慶零一、凱斯零件等。
生產情況
據初步估算,2016年零部件行業年工業總產值約140億元,同比下降約12%。據協會對零部件分會30家主要企業調研統計顯示,2016年30家企業工業總產值合計為10.97 億元,同比下降約8.13%。由于企業生產人員持續減少,2016年企業加工設備閑置率約為20%,企業現有設備總數已經遠超過全部從業人員數。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縫紉機零件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的骨干企業主要有德鷹、鶴林、強信、飛虎、勇耀、慧捷、華洋、鄞工、華一、祥瑞、振盛、博盟精工、順達、紅磊等30余家骨干企業,年產值超過1億元的龍頭企業主要有寧波德鷹和萊州強信公司。
進、出口情況
2016年,受國際需求相對疲軟的影響,零部件出口同比保持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機針、旋梭等商品零件在數量需求上呈現下滑。2016年我國累計出口縫制機械零部件6049萬公斤,出口額3.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6%和2.55%(見圖1、表2)。
2016年,受內需萎縮和我國縫制機械零部件制造水平及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的持續提升,縫制機械零部件進口大幅減少。2016年我國累計進口縫制機械零部件185萬公斤,進口額7152萬美元,同比分別減少10.51%和18.28%(見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