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人才培養,踐行縫機強國戰略
“十二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中科研、管理、銷售精英不斷涌現,為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隨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漸漸走入新常態,創新成為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2016年11月,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對此前評選出的“十二五”期間的創新英才進行隆重表彰,受表彰人員包括行業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的掌舵者,行業科研一線從業人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等等,在此,小編帶領讀者回顧一下這些在平凡或不平凡崗位上辛勤工作的人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跡。
職業經理人郭衛星
加盟杰克16年來,郭衛星從一名基層員工蛻變為職業經理人,職業路徑從技術到營銷再到產品管理。在他的努力和主導下,IPD導入、聚焦戰略、快速服務百分百等全新的發展思維和模式在杰克生根發芽結果,為杰克“十二五”期間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技術達人茹水強
大豪茹水強成功研制“基于全伺服高速機時變負載特點專用繡框伺服驅動器”、“刺繡機專用高性能主軸伺服驅動器”、“特種刺繡機用驅動器”等產品,使國產電腦刺繡機的科技附加值和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徹底打破東芝、三洋等進口伺服電機(或者是:系統)在國內縫制設備行業的壟斷地位。他主持開發的新一代智能網絡集成一體化電控系統在刺繡機、工縫機、橫織機等領域的全面應用,推動縫制設備物聯網應用的高速、全面發展,用信息技術對制造業進行升級,提升先進的制造和管理系統。2012年,茹水強領銜的團隊研制的高效多頭毛巾鏈式電腦刺繡機數控系統被評為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
博士級高工劉峙飛
鮑麥克斯發展成今天的局面,劉峙飛在其中干了四件漂亮的大事:其一,從產品設計上降成本。研發與采購配合,引入新的供應商,使得成本降低了30%。其二,著手產品的戰略轉型。從單一的平縫機電控延伸至特種機、家用機、家用繡花機、工業繡花機等領域,使鮑麥克斯成為國內產品線最完善的電控企業。其三,拓展客戶渠道。從臺州二三線客戶,拓展到國內一線企業,目前同臺灣、日本、德國的企業也有合作。其四,強化研發團隊。收購多軸花樣機、繡花機研發團隊,引進電氣驅動領域的核心人才,招收大量應屆畢業生,打造人才梯隊,研發團隊從20人發展到50人。
勇于創新劉航東
作為行業科研創新典型企業之一的蘇州瓊派瑞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建者和掌門人,劉航東的企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了銷售業績的連年高速增長。差異化發展是瓊派瑞特高速發展的密鑰。專注于四邊縫紉領域,通過對核心技術艱辛而漫長的鉆研,開發出了一系列專用設備,成功填補了國內四邊縫紉設備的空白,產品憑借優良的性能獲得國內外市場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劉航東將瓊派瑞特的技術模式進行開放共享,幫助用戶進行生產流程的梳理和再造,致力于協助下游企業實現轉型,以增值服務為抓手,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生產流程解決方案。
“一戰成名”錢衛波
常熟百聯自動機械有限公司涉足自動充絨機等產品的開發與制造,突破技術壁壘成為百聯當時開發產品的第一要務。前期,錢衛波自己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全身心投入,深入服裝生產一線與用戶交流,找出生產“痛點”,做針對性研究,最終突破重重困難,并依靠自動充絨機這一產品“一戰成名”。
并購操盤手鄭海濤
從并購時的虧損,到扭虧為盈,再到市場占有率節節攀升,鄭海濤在拓卡奔馬收購、整合及發展的一系列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提出的“科技領先、品質穩定、成本節約、服務快捷”理念,顛覆了裁床傳統營銷模式,帶來了深遠影響。
在拓卡奔馬這樣一個國際化平臺上,鄭海濤的任務之一就是加速促成中德雙方的融合與合作。他客觀分析了雙方的優勢,將德國企業的研發、生產與中國企業的營銷、服務進行對接,兩利相權取其重,有效地解決了合作初期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