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紡織服裝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發展服裝產業帶動就業的意見》以及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規劃綱要(2014-2023年),根據綱要我州精河縣被列入自治區三城七園一中心規劃范疇。自治州黨委、人民政府根據《意見》,在積極落實自治區已出臺的各項產業扶持政策的同時,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為來博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出臺了《博州發展紡織服裝帶動就業優惠政策》,在自治區惠企政策的基礎上,州本級財政出資再給予紡織企業更加優惠的補貼政策,實現了我州紡織服裝企業跨越式發展。
一、博州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截止2017年6月,全州備案紡織服裝企業71家,已投產企業22家,已形成規模紡紗55萬錠、捻線7500噸、服裝50萬件、機織地毯100萬平米、醫用紗布8000萬米;紡織服裝產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4億元,占全州同期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34%,解決就業9800人。
2017年全州計劃實施紡織服裝產業重點項目40個,計劃完成投資70億元,新增就業6000人。在建規模紡紗規模150萬錠,服裝針織家紡規模1600萬件(套),地毯規模650萬平方米,醫用紗布規模1億米,織布規模6600萬米,土工材料規模8500萬平米,球類內膽規模7500萬個。
與2013年相比,2017年已投產紡織服裝企業個數是2013年的3.7倍,紡紗規模是2013年的近10倍,實現就業是2013年的6.5倍,實現工業增加值是2013年的3.4倍,紡織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的比重由2013年的6%提升至目前的占比21%,拉動工業增長由2013年的2.4個百分點提升至目前的拉動工業增長15個百分點。通過近三年的快速發展,我州紡織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不斷延伸,成為我州三大支出產業之一。服裝、地毯、產業用紡織品實現了零突破,一批大企業如浙江振德醫藥、安徽華茂、湖北楚新農業、孝棉等入駐我州工業園區,成為引領我州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企業。
二、主要做法
㈠高位推動,壓實責任。一是實行州領導擔任園區指揮長制度,成立項目專班,理順園區管理架構,強化責任擔當、全力以赴統籌推進紡織服裝產業重大項目、重點工作的實施。二是針對企業資金緊缺、融資難問題,在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紡織服裝產業惠企政策的基礎上,州人民政府研究出臺了《博州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優惠政策》(博州政發〔2015〕7號),主要從廠房和設備上給予補貼,與自治區形成政策疊加,進一步扶持壯大我州紡織服裝企業發展。2016年,州本級財政在資金困難情況下安排1.6億元專項資金扶持紡織服裝企業發展,同時協調多家金融部門赴園區解決融資問題,搭建政銀企溝通平臺,為企業健康發展增添了動力。
㈡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做大做強專業板塊。我州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圍繞“一區三園”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大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一批投資強度高、市場效益好、帶動就業強的好項目、大項目,培育我州經濟發展新動力。精河縣借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用紡織品協會等通過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先后8次赴中東部10余個產業轉移省份和對口援疆省份的近50家紡織服裝企業開展招商工作,引入楚新紡織、海鷹地毯、維郎服裝等企業入駐園區。阿拉山口市綜保區利用口岸交通優勢著力招商引進出口型紡織服裝和紡織品貿易企業,利用西行班列做大紡織服裝貿易產業,使國內有影響力的華茂紡織和國內醫用敷料龍頭企業振德醫用入駐綜保區。博樂市南城區利用產城融合優勢,吸引斯立達、金得爾40萬錠紡織企業入駐。金三角工業園區利用區位優勢,代建高標準化廠房吸引湖北孝棉40萬錠高檔紡紗項目和金三和集團公司落戶園區。
㈢加大園區投資,促進產業集聚發展。2015年、2016年,我州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共投入資金31億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我州計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投資達到51.5億元。通過連續多年的持續高強度的基礎設施投資,園區道路、供排水、供電、供熱以及部分代建廠房工程日益完善,投資環境不斷提升,“筑巢引鳳”引導產業聚集發展作用日益突顯。
㈣以培訓為抓手,切實保障企業用工需求。一是黨政主要領導親自主持召開紡織服裝企業用工緊缺協調會,“訪惠聚”工作組和基層勞動保障工作站(所)逐戶進行調查摸底富余勞動力情況,為建立勞務供需渠道打好基礎。二是與院校合作,建立定向培訓、訂單培訓、委托培訓體系。投入1800萬元在精河園區建立人力資源培訓中心。抓住自治區“送出去、引進來”培養紡織服裝產業人才的機遇,組織全州11家企業共60人赴內地知名企業進行3個月跟班學習,不斷提高企業自我發展能力。邀請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會長來我州舉辦產業用紡織品專題培訓班,對推動紡織產業在我州的快速發展提出了指導意見。三是選擇6個村隊(社區),全力打造地毯加工銷售專業村專業戶,組織人員開展地毯手繞邊、地毯手穿修等勞務創收,通過“地毯村”模式解決了駝露機織地毯手工修補的用工問題。
三、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㈠技能型產業工人缺乏,員工培訓期相對較長。由于疆內勞動力文化水平低,疆內勞動力就業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亟須進行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且由于語言的問題,員工培訓期將遠遠長于中東部地區。
㈡員工流失率偏高。由于人均耕地面積大,農民從事季節性工作如種棉花和摘棉花的收入比進工廠高,許多農民只是在農閑期才去工廠上班;部分職工經常會跨領域不斷轉換工作。隨著新疆基礎建設的發展,大批適齡從業人員均選擇交通等產業工作,紡織企業招工非常困難,紡企員工流動率普遍偏高。
㈢勞動力成本偏高。在疆紡織企業員工拿到手的平均工資水平大約在3000元左右,從人均工資上看,新疆紡織企業略低于東部沿海地區,但從綜合角度上看,內地企業要從集團總部派出部分骨干,赴疆協助企業發展,無形中也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
㈣運輸成本較高。盡管國家對出疆紡織品有運費補貼,但由于地域遼闊,且遠離下游市場,使得疆內紡織企業的物流成本要高于內地。
四、建議和意見
㈠建議在阿拉山口建設紡織服裝產品出口物流基地。
1、區位優勢。阿拉山口市是絲綢之路北、中兩條通道全部穿越境內匯集的關鍵樞紐區域,新亞歐大陸橋橫貫東西,是東聯內地、西通亞歐最便捷的區域。從阿拉山口口岸出境與哈薩克斯坦多斯特克站接入寬軌鐵路網,可經3條線路抵達荷蘭的鹿特丹港,全長10900公里,輻射沿線30多個國家地區的397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面積面臨境內外26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是渝新歐、漢新歐、鄭新歐等33條國際鐵路貨運班列的換裝和必經之地。
2、交通運輸網絡及配套設施優勢。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是發展區域物流體系的基礎條件。自199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阿拉山口口岸以來,阿拉山口不斷完善鐵路、公路、管道、機場等交通運輸網絡及配套設施,陸續開放鐵路和公路口岸,2003年被國家列為重點建設和優先發展口岸,連續10年位居全國陸路口岸第一位,為國家能源資源進口提供了安全的物流通道保障。阿拉山口口岸鐵路站場共有站線66條(準軌41條、寬軌25條),換裝線20組,站場年過貨能力2000萬噸。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全天候”室內集裝箱換裝場,年換裝能力達20萬標箱。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現有20條鐵路專用線(年吞吐能力600萬噸以上),具有開展集裝箱換裝業務的資質,目前正規劃建設交通部多式聯運、鐵總二級鐵路物流基地項目。已建成17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和倉庫、25萬平方米的集裝箱堆場,已建成企業服務中心2萬平方米、商品展示交易中心3萬平方米及餐廳、公寓、體育館等基礎設施。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首次開行了至烏斯別克斯坦塔什干“絲綢之路”號國際鐵路貨運班列,已與渝新歐、漢新歐等中歐班列簽訂合作協議,在綜保區開展貨物集拼、運輸業務,向西出口享受優惠運輸價格。
3、政策及口岸功能優勢。按照發展邊境口岸特色的綜合保稅區創新思路,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作為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優惠政策的匯集區,有保稅倉儲物流、國際貿易、國際采購、國際分銷與配送、研發加工制造、檢測和售后服務維修、國際中轉商品展示、口岸作業九大功能,具有發展區域國際物流樞紐中心、保稅加工制造業基地和高端國際商貿物流先導區的先天優勢,具有全疆先行先用的優勢。阿拉山口綜保區在全疆率先推廣復制自貿區14項海關監管、檢驗檢疫8項創新制度、承接海關總署支持新疆開放型經濟發展的25條意見,通關便利化水平高,進出口手續辦理方便快捷,可根據紡織服裝產品商貿物流企業需要量身定制解決方案。輻射沿線30多個國家地區的397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面積面臨境內外26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是渝新歐、漢新歐、鄭新歐等33條國際鐵路貨運班列的換裝和必經之地。
㈡建議比照紡紗企業使用新疆地產棉的補貼標準,給予新疆本地織布企業使用新疆棉紗紡紗補貼政策。由于新疆對紡紗企業的優惠政策(比如用棉補貼、土地補貼、稅收補貼、物流補貼等),大量紡紗廠在新疆生產紗線,為了政策補貼,把產品銷往內地或出口,影響到本地織布企業的發展壯大。所謂“千人紗、萬人布”,織造是延伸完善紡織產業鏈、擴大就業、實現紡織服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為促進地產紗就地轉化加工,完善延伸新疆本地紡織產業鏈,應給予織造環節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織造業的發展壯大。
㈢建議提高新疆籍紡織服裝產業用工崗前培訓補貼。一是新疆籍員工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內地,加之語言原因,培訓周期較長。二是與紡紗相比,織布環節工藝更復雜,操作難度更大,培訓時間更長,培訓成本更高。并且,為穩定產品質量、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織布企業通常需要對員工進行持續性培訓,以不斷提升操作技能水平,故建議提高對新疆籍員工的崗前培訓補貼。
㈣建議提高出疆棉紗、棉布及內地進疆輔料運費補貼。棉布類產品對運輸時效性的要求很高,織布企業往往是按訂單組織生產,客戶對交貨期的要求非常嚴格。為確保按時交貨,織布企業通常采用汽車運輸方式。汽車運輸費用明顯高于鐵路運輸,為此建議根據運距相應提高運費補貼;同時對疆內企業所需的疆外輔料補貼由目前的3%提高至8-10%,以降低援疆企業的成本。
㈤建議建立銀紡貸基金,將紡織服裝產業“三城七園一中心”納入首批試點范圍。以精河縣園區為例,紡織服裝產業流動資金貸款需求缺口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缺口30億元,以目前博州金融機構的融資要求,無法滿足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建議設立紡織服裝信貸風險補償基金,與銀行等合作,引入供應鏈金融服務,推出“銀紡貸”試點工作,降低上下游企業的融資成本。
㈥建議保持紡織服裝產業惠企政策一定時期內的延續性。根據自治區《關于發展服裝產業帶動就業的意見》以及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規劃綱要(2014-2023年),到2023年,紡織服裝優惠政策以及某些生產元素的低成本,雖然不是企業可以賴以長期發展的基礎,但一定時期內,惠企政策的延續與否,使得紡、織、服裝各個環節的企業在疆內建立市場關系,共同維護一個良性循環的新疆自身的市場生態環境,帶動新疆紡織行業的平衡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