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浙江某地"服裝廠"關停近一半!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報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也為當地貢獻了不少的財稅收入。然而,近年來,受到市場需求縮小,經營成本上升的雙面夾擊,我國服裝制造業正在經歷成本之困!
2015年以來倒閉的紡織企業以及原因
為什么服裝廠現在越來越難做?開一家倒閉一家?
企業規模少(競爭):
服裝業因為資金和技術要求準入門檻低,造成行業大量人員加入,而且行業之間出現產品抄襲、互挖人才、價格戰等惡性競爭,其中上規模企業的較少,90%以上企業從作坊式到幾十個人100多人不等,企業與企業之間惡性競爭和準入門檻低的直接結果,難以形成壟斷性和聚合效應。
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工):
服裝企業是一個以裁剪、縫制、包裝為主要技術崗位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培養一個熟練工人需要1-3年的培養期,而熟練工人資源成為各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的源頭,脫離市場規律的用工成本企業利潤進一步降低。還頻繁出現“用工荒”等情況。
生產訂單款多量少(訂單):
在剛性需求市場的階段,企業以做庫存為發展方式,大批量、大訂單、少款、生產周期3-6個月,對服裝企業來說,迎來一個發展春天,近幾年,服裝企業無論是品牌商還是渠道商,對于庫存的的積壓風險越來越敏感,通過多款少量的快速鋪貨,對訂單提出款多量少,交期短的新要求,7-15天交貨已經成為常態。這對適應了大訂單、長交期的傳統服裝企業來說,是一個新挑戰和新機遇。
生產成本過高(成本比例):
近幾年,隨著各項成本不斷上升,特別是人工成本,連續每年10%以上的增長,給企業帶來很大生存壓力。而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人工成本是非常的敏感。很多服裝企業基本以前是接回來的訂單剛好付工人工資的零利潤。有些訂單還要虧錢接回來養工人,一年中只有2-3個月旺季正常生產和產生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