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企的轉型,一秒鐘制作9件襯衫!
連續9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居全國第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857家,居全國第一;全省專利授權量居全國首位;技術自給率達71%;2016年全省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52……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加快形成,新舊發展動力轉換進程已經開啟。這份亮麗成績單無疑是實實在在的效果。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涌現出一大批銳意創新,勇于探索,快速發展的企業與新型研發機構代表。
傳統企業轉型員工少了7000人,產值卻不減
由于舊的紅利消失,傳統產業中,不少企業正通過這一輪的創新驅動探索企業新舊動能轉換與升級改造。
今年7月中旬,溢達集團總投資額5600萬美元的國內首個緊密紡紗線三萬錠全流程智能化項目在新疆昌吉建成投產。現代化棉紡生產車間正式上線,實現了從原料———半制品———成品紗線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
“溢達一直被稱為‘傳統行業里的不傳統企業’。”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偉萍說,紡織行業因其特殊性,一直以來對勞動力依賴較大。“為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產能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等紡織行業現狀,溢達主動進行自我轉變和革新。”
溢達設備研發中心雛形始于2008年,后隨著公司自動化需求的不斷升級,于2012年和2014年兩次擴建,如今已具備相當專業且領先的制衣自動化設備研發能力。公司每年將銷售收入的3%左右(約2億元)用于新產品、新工藝和自動化設備的研發上。
“付出的研發成本昂貴,但很值得。”馬偉萍說,自動化升級前,溢達一秒鐘做7件襯衣,現在能做9件多。溢達在高明工人最多的時候達到32000人,現在25000人左右,人員減少了,產值卻不減。制造梭織襯衣60多道工序中,40多個已實現自動化。截至目前,溢達已實現梭織制衣工序自動化覆蓋率達65%;針織制衣工序自動化覆蓋率達35%。
“產品升級每個企業都會做,但自動化設備研發不是所有企業愿意或有能力去做的,最懂哪些地方需要自動化改造的還是生產企業自身,而非設備制造商”。
馬偉萍說,現在溢達有很多在過去看來完全不可想象的環節都已實現自動化了,傳統紡織行業未來的自動化空間還很大。“溢達在做瞄準未來的事,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做未來技術的儲備與研發,同時也引領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廣東溢達針織布廠的機械手臂(針織自動驗針機)
傳統意義上,做一件襯衫的袖側非常難,一個熟手工要培訓至少半年,一天工作8小時,只能做300—500件;而如今一個剛入職不久的員工就可以同時操作兩臺機,一天可以做1800件。生產效率從2011年的87%提升到2016年的108%,且成品質量更加穩定。
在溢達看來,科技創新是一個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包括管理理念、人才儲備、資金支持、技術儲備、綠色環保等,“溢達在創新驅動方面更注重的是行業、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而不僅限于短期回報。”馬偉萍說,“傳統制造企業的創新變革、轉型升級需要付出更大成本,未來也希望可以在傳統制造業的智能自動化和轉型升級方面得到政府更多支持”。
【經驗談】
一件好襯衫是如何做出來的?
要保證襯衫生產的質量,首先在投產前必須準備好各種技術文件,分發到工藝、檢驗、生產等部門和有關車間,并讓加工需要的技術文件,如圖紙、工藝卡、標識等與操作者直接見面,保證操作者在加工過程中可以方便地使用這些技術文件。這些生產準備工作做得越完善,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均衡性也就越有保證,提高質量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生產準備工作還包括確定布料和其他配件的到貨期、數量和質量能與生產計劃銜接。關鍵設備(如埋夾機)、關鍵工種盡量避免超負荷。保證投入生產的設備處于完好狀態,能滿足工藝要求,并有設備修理計劃。正確安排勞動力,使技術水平較高的工人安排在關鍵工序和關鍵設備上。檢驗員和操作工人都應有必要的測量工具,這些測量工具都應在周期檢定的有效期限內。
襯衫生產要經過許多工序,我們把需要重點控制的工序稱為質量管理點。這些質量管理點是制造現場在一定的期間內,一定的條件下,需要重點控制的質量特性、關鍵部位、薄弱環節及主導因素等。它可以是產品或零件的某項質量特性,如襯衫尺寸;也可以是某一關鍵部位、關鍵工序,如門襟外觀、绱領、绱袖。
襯衫生產質量控制三步走
第一步、布料檢驗
布料檢驗是襯衫加工的第一道關卡亦是至關重要的關卡,只有合格品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布料中某些疵點在加工過程中是難以消除的,直接影響成品的質量,如粗細紗、斷紗、棉結、洞孔、油污等。布料檢驗具體可分成以下幾個內容:
(1)在標準光源燈箱下使用驗布機對每一匹布料進行檢驗,有疵點的地方在布邊做好標志,對于疵點數較多的布料或存在無法接受的疵點的布料,應酌情使用或退回供應商。
(2)色差檢驗,對比同一匹布料的布頭、布中和布尾的顏色,用對色卡檢驗每一匹布的顏色。
(3)縮水率,布料的縮水率直接影響到襯衫尺寸的穩定性,縮水率過大的布料不利于控制襯衫尺寸。
(4)匹量檢查,保證產量的布料用量,做到按量完成訂單。
(5)織物結構檢驗,檢驗布料的緊度、厚度、密度是否符合要求。
第二步、中間檢驗
檢驗可以有多種形式,按工作過程的次序可分為進貨檢驗、工序檢驗和成品檢驗,按檢驗地點可分為固定檢驗和流動檢驗,按檢驗數量可分為全數檢驗和抽樣檢驗。而襯衫加工過程中的中間檢驗主要是以工序檢驗和流動檢驗相結合的檢驗方式為主,預防不符合生產工藝條件的縫型、縫距、尺寸等工藝疵點的產生,做到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不良品。
(1)工序檢驗
工序檢驗是在加工過程中的檢驗。工序檢驗不僅要檢驗工序的加工質量,而且還要檢驗影響工序質量的工藝因素。它的作用在于防止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并預防大批不良品的產生。工序檢驗可分為逐道工序檢驗和幾道工序檢驗。逐道工序檢驗對保證加工質量比較有效,但檢驗工作量較大。對于襯衫企業來說,一般都是采用幾道工序檢驗,檢驗點主要設在質量容易波動或對成品質量影響較大的關鍵工序,或者是出了廢品無法返修的工序,比如绱領、绱袖等合并裁片的工序之前以及開鈕門等不可返修的工序之前,須對半成品進行檢驗后才能進行。
(2)流動檢驗
流動檢驗又稱巡回檢驗,是專職檢驗員到操作者的工作場地所進行的檢驗。通過巡回檢驗可以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不穩定因素并加以糾正,防止成批不良品的產生,同時也便于專職檢驗員對操作者進行指導。
巡回檢驗時,檢驗員按一定的檢驗路線和巡回次數,對有關工序加工的半成品、成品的質量,操作工人執行工藝的情況,工序控制圖上的點子排列情況,以及廢次品的隔離情況進行檢查。
襯衫在縫制過程中,每當半成品要縫合時,都要經過專門的人員進行中間檢查,保證半成品是合格品,防止不良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第三步、成品檢驗
成品檢驗也稱為最終檢驗,是產品入庫前的一次全面檢驗。這是防止不合格品出廠的必要措施。成品檢驗后要由檢驗部門對合格品簽發合格證。在服裝加工企業里,成品的檢驗主要集中在服裝外觀、包裝方式、包裝材料等尾部工序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