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嚴重缺工!但為啥老板死活不肯“機器換人”?
- 噴水織機外遷流失大量工人,企業每年都要面臨10%左右的缺工!但為啥老板寧愿維持現狀也不拿機器換人?
這兩年噴水織機環保整治,使得江浙地區大批噴水織機停產淘汰,一些噴水企業投產蘇北、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如今噴水產能轉移初具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發展迅速,給當地的就業人員提供了很多崗位,這些人不需要遠程到其他省市,而就近在家鄉就業,工資待遇不會低多少,消費水平低,住宿回家等開支減少,又可兼顧父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江浙地區的勞動力資源。
此外,江浙噴水企業外遷,在一定程度上也帶走了一部分熟練工。
安徽一家織造企業早在2011年就在安徽設廠,其負責人告訴筆者,那時候剛去安徽辦廠那會兒,那里幾乎沒有人從事織造行業,他們廠的工人都是從本地帶過去的,包吃包住,相比之下,待遇還要比在本地好一些。
近年在噴水行業環保整治的大背景下,大批企業外遷,工人回流,2019年織造企業用工愈發緊張。勞動報酬增長速度日益加快。企業每年都要上調1~2次職工工資,企業明顯感到用工壓力加大。
同時由于紡織行業工作強度大,職工流動性也大,尤其是85后、90后的年輕職工大都不愿意從事單調重復、勞動強度大的工種,一線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也使得許多紡織企業長期缺工,倒逼企業以“機器換人”。以蘇南部分紡織企業為例,企業每年都要面臨10%左右的缺工。
與此同時,紡織行業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智能制造產生需求,“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調查顯示,紡織品的質量是企業的競爭力,而我國當前紡織品質量的發展并不樂觀,質量的不穩定性不僅存在于不同企業和不同區域之間,還存在于企業內部的不同批次產品之間,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推動產品穩定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具有人工生產不可比擬的優勢。
由于勞動力成本問題,加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影響,歐美等制造業強國已經將重心轉移至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無論是人力資本、設備還是技術,中國紡織品遭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挑戰;同時,盡管不少企業引進了國外先進設備,仍然無法改變行業相對技術落后的現狀。因此,“機器換人”勢在必行。
“機器換人”為紡織行業節能增效
本次調研對紡織行業部分細分行業的“機器換人”成效進行了摸底。報告顯示:
1、棉紡行業。大規模進行清梳聯和簡易清梳聯、高效并粗、高效緊賽細紗長車、自動絡筒機等的技術改造,紗線質量指標以及萬錠平均用工、節能降耗達到新水平。尤其是細紗智能落紗機的應用,大幅減輕細紗工人勞動強度,用工可減少4成以上。
以福建長樂市長源紡織公司為例,對原有的10個細紗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進全自動生產線,工人從504人減少至317人,月工資人均增加1000元。
以福建百宏集團為例,推行“機器換人”后,自動落絲工序減少用工70%,自動包裝工序減少用工80%;自動包裝的設備更新成本3-4年就可收回。
3、功能性紡織品。企業大量引進高性能自動化經編機、針織橫機、大圓機以及配套后整理裝備,開發各類服裝、家紡、鞋材、產業用功能性針織面料產品,適應了國內外市場需求潮流。
以福建晉江市華宇織造有限公司為例,一次性引進400臺全自動經編機,車工由原來的800多人減少至200多人;從人均管理1-2臺機器升級為人均管理5臺機器;月工資從人均4000元左右大幅提升,最好的技術工人月工資收入可達近萬元。
4、鞋服制造。注重設計理念和提升智能制造,服裝功能、藝術、時尚設計不斷加強,設計和縫制加工、整理水平有顯著進步。
柒牌、七匹狼、九牧王、勁霸等優勢企業采用機器人替代人工鋪布,實施物流過程自動化等,大幅度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5、印染行業。從先進地區經驗看,印染類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后,企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以上,能耗下降17%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量下降10%以上,水重復利用率達52.7%,節約人工成本近60%。
中小企業“機器換人”困難重重:代價太大了!
報告顯示,“機器換人”在替代人工提高生產率方面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對于廣大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仍然有很多困難。
首先,“機器換人”的一次性投入高,企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企業寧愿維持現狀也不愿意投入巨資。
調研走訪的企業中有超過一半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最高的甚至過億。加之近年來企業融資成本上漲、融資難等因素,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機器換人”望而卻步。
同時,部分老企業和小型企業的廠房和生產線的布局,無法為“機器換人”的設備升級提供足夠的空間,而廠房的改造、擴建甚至新建又將進一步提高“機器換人”的成本。
目前國家正在推動去杠桿、降杠桿、減輕整體負債率,銀行可用貸款額度大幅減少,融資成本較高,并且只有額度沒有資金。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經營,確保現金流,不愿意投資到大型設備、高技術設備上。
第四,紡織企業職工文化、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而自動化設備引進后對各類技術人才的需求將急劇增加,紡織企業需要進行培訓或引進高水平技術人員,這無疑也是一個較大負擔。
第五,中西部地區紡織職工工資水平較低,企業進行“機器換人”的主觀意愿不強。例如,河南省安陽市執行1600元的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15元的標準,本地基本不存在用工荒,即使偶爾用工緊張,適當提高工資后,一般也能找到足夠人手。近年來,為了緩解我國紡織業用工緊張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難題,“機器換人”在一些有經濟基礎的紡織發達地區成為大勢所趨。
一方面減了一線操作工人,而各類技術型人才需求急缺。設備的新舊更迭,對行業用工質量和人才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報告中所提到的,“機器換人”將改變行業用工結構,技術性崗位會相對增加,催生新的就業空間和發展動能。
這一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啟示:紡織業的未來必將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發展。行業要積極引導和加快促進對產業工人的培養與提升,給員工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提醒年輕一代也要轉變觀念:智能化時代的紡織時尚產業會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成為吸引人才的新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