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拼多多、淘寶:一件電商衣服是如何做出來?背后供應商的秘密......
- 在佛山溢達工廠,一件網易嚴選襯衣如何做出來?小編和伙伴們一進車間,就被震撼了!
上圖:廣東溢達一年的服裝產量有1.1億件以上,相當于平均每秒生產9件。
車間真的是太大了,一天也參觀不完,全程需要坐擺渡車。從初級棉紡織加工到最后成衣制造,它擁有服裝制造每一個環節,大到梭織布廠,小到商標、紐扣.......工廠里自動化程度極高,智能排產全程自己分配訂單,機械手自動完成裁剪工藝。
拼多多工廠直賣模式
服裝生產中,庫存的產生是因為需求的不確定性。拼多多以類似“集單”的方式鎖定一個相對確定性的商品需求,工廠再進行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以最短的路徑和時間送到消費者手中,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力圖趨于零庫存。
去年12月,拼多多發布“新品牌計劃”,拼多多表示會給代工廠在一定范圍內傾斜流量、推薦位資源,以增加商品曝光度,支持其品牌化建設。拼多多方面還表示,對于加入“新品牌計劃”的工廠還將引入可視化平臺,即通過直播打通生產端與需求端之間的信息流,計劃在2019年重點扶持100家“拼工廠”。
淘寶云工廠
相比拼多多,阿里的改造方案更成熟一些:通過視覺識別來實現工廠生產透明化和產能數字化。阿里給工廠提供攝像頭、交換機、邊緣服務器和網關等配套硬件,搭載多種算法的攝像頭會持續掃描生產線,視頻數據在本地和云上協同計算,然后把結構化的核心數據上傳到云端,進一步跟消費平臺進行實時打通。上圖:淘寶線下電商工廠有3000多 ,部分“淘工廠”車間里的攝像頭,可對生產效率進行預測、分析。相比條碼或RFID,攝像頭改造是一個輕量級非侵入的解決方案,可以讓工廠達到一定程度的產能數字化,進行實時信息可視及互動。
電商工廠背后的“斷層”
電商工廠,是簡單的電商+工廠嗎?是賣流量還是賣產品?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工廠合作中,有哪些問題和阻礙向上發展的"斷層"?一、供應鏈斷層
電商平臺與代工廠的合作并沒有想象中的緊密——工廠的核心訴求是訂單和生產利潤(更低的生產成本,更高的出貨價格),但在生存壓力下,代工廠不可能放棄品牌方的大訂單,這是他們的主要訂單來源,會優先考慮這部分訂單的穩定性。
除非電商平臺能給代工廠足夠的訂單,不然雙方的合作是缺少保障的。目前電商平臺一般是中小工廠,大一些的代工廠仍選擇訂單形式的合作,即使改造也是單獨分出一條生產線做嘗試。二、人才斷層
即懂互聯網又懂傳統制造業的人才太少——就比如說阿里,據了解阿里雖從自身組織管理中沉淀出中臺系統,但能懂行業、懂業務,去給企業做業務拆解和中臺搭建的人才也是非常少的。而互聯網離制造業的距離更遠,以至于兩個行業“語言”都不同,大家都說 “產品”,但指的卻不是同一個概念。
三、互聯網+制造的融合方式
富士康、紅領、海爾這些在智能制造上頗有建樹的企業,都是在自身有足夠的工業基礎和制造經驗后,才能在某一領域進行突破,將能力向外開放延伸。
而BAT(百度、阿里、騰訊)則想先尋找行業70%的共性問題,想拿出行業通用的解決方案來大規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