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曉:縫紉機旁的“發明家”
人物名片:劉曉曉,女,1988年出生,安徽省懷遠縣人,浙江東亞手套有限公司縫紉車間一名縫紉工。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上進,多次獲得公司縫紉技能大賽一等獎、公司優秀職工稱號。2017年,她被評為臺州市勞動模范,今年獲評浙江省勞動模范稱號。
圖為工作中的劉曉曉。
將手套布相鄰的手指從指根處拉成一條直線,在手指轉彎處稍緩速度,通過手和腳一快一慢的有效配合,保證縫紉機轉動不斷檔、一氣呵成完成縫紉。
這個“連環縫紉操作法”,能讓手套的單人日產量從300雙提升至700雙。背后的“發明家”,正是劉曉曉。
從2008年至今,劉曉曉始終奮斗在車間一線,不僅技術過硬,還善于鉆研,幫助公司提升手套年產量,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小細節帶動大產量
4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臺州高新區海豐路的浙江東亞手套有限公司縫紉車間,伴隨著陣陣有節奏的機器聲,200多名女工伏案縫制手套。
劉曉曉熟練地把兩片布條拼在一起,塞入縫紉機的針尖下,輕踏右腳,機器啟動。推、拉、移、轉……5秒時間,布條上出現了細密整齊的針腳,一只手套內襯便成型了。
“今年已經是我和縫紉機打交道的第11個年頭了。”劉曉曉化著淡妝,渾身上下透著一股精氣神。
縫紉手套主要按件計薪。2008年剛進公司時,劉曉曉跟大多數工人一樣,一天下來最多做個三四百雙手套。
“PVC手套內襯的縫紉,手指間急轉的弧度較多,操作手法上以連續的轉彎為主。按照原本的步驟,縫紉在手指間都需停一停、頓一頓的。”劉曉曉說,“當時我就想著怎么才能改善工序,多做點手套,多賺點錢。”
有了這個想法后,劉曉曉經常向老員工請教,把技術難點和竅門牢記在心。經常是別人下班了,她還在機器旁一遍遍嘗試、琢磨。哪怕是回到家,她也不急著休息,而是在電腦前查閱相關資料,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經過一年多反復的摸索、練習,劉曉曉終于悟出了門道,提煉出一套“連環縫紉操作法”:充分利用棉布的柔軟性特點,將手套布相鄰的手指從指根處拉成一條直線,在手指轉彎處稍緩速度,通過手(布料控制)和腳(電機控制)的有效配合,保證一次性完成縫紉。
這個方法讓手套的單人日產量提升至700雙,年產23萬雙。
車間里的“多面手”
“連環縫紉操作法”小試卓有成效后,東亞手套有限公司每年都會組織多場講座,由劉曉曉現場示范推廣技術。縫紉車間整體年產量提效8%,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她做起活來可快了,人也很耐心,從來不嫌我笨。”坐在隔壁工位的王大姐年過五十,學起新技術頗為吃力。劉曉曉見狀,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一遍不會就兩遍,兩遍不會教三遍,直到教會為止。
“曉曉話不多,但是眼里有活。她責任心強,工作效率高,與同事關系也十分融洽,在班組中起到了帶頭作用,是同事們學習的榜樣。”在縫紉車間主任李霞眼里,劉曉曉就是車間里的“多面手”。
有一年,公司接到蘭浪808手套訂單。這類手套布面彈性特殊,對縫制要求技術極高。車間里技術最好的縫紉工,每天也只能做200雙。
出貨時間緊,生產進度卻跟不上,怎么辦?大伙急歸急,也沒好的對策。
劉曉曉了解情況后,主動“請纓”。她帶領同事,用“連環縫紉操作法”加班加點趕工,最終以每天400雙的產量,按時完成出口訂單。由于技術過硬,此后她幾乎包攬了車間各種手套樣品的縫制。
縫紉車間內生產垃圾較多,劉曉曉提出“垃圾分類投放”的建議。車間內部輪值,每周一次吸塵,將有用的棉布邊角料挑出來回收利用,不但有經濟效益,而且幫助公司順利通過浙江省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工作之余,她還是公司的“文娛積極分子”。在歷年的“三八”婦女節系列趣味運動會、卡拉OK比賽中,都獲得過好成績。
今年五一前夕,劉曉曉獲評浙江省勞動模范稱號。連日來,好人緣的她收到不少同事和朋友的祝賀。
“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平凡。”說起這份榮譽,這個80后姑娘笑了笑。她說,自己會一直堅持做縫紉,“我還會繼續創新,努力研究出新方法再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