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紡織怎么做,能看懂天氣的老板已經在行動了,你還要被動跟風嗎?
- 干紡織行業的都明白“面料怎么做,服裝說了算”,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面料都是要迎合終端服裝客戶的需求來開發生產。
也就是說服裝變化趨勢,關系著紡織面料的發展未來。
而服裝的特點除了要各種時尚、現代、前衛……之外,還有著它最原始的功能——保暖,我們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種服裝開發模式,就是春夏服裝負責“美”,秋冬服裝則負責“暖”。
于是各種印花、色彩以及設計元素在春夏服裝上“百花齊發”,但秋冬服裝則天然的與美絕緣一般,可以說它的唯一功能就是保暖。
因為秋冬服裝的作用有限,影響它的因素也很單一,就是天氣變化、氣溫高低。
因此秋冬服裝的銷量情況,可以說是完全看天吃飯,而與之相關的秋冬面料也沒能逃脫天氣的影響。
如果能夠讀懂天氣變化,我們就能先行一步,合理有效的部署秋冬面料生產,獲得先機、避免走彎路導致資金緊張。
可現在的科技,預測未來兩三天的天氣狀況易如反掌,難的是如何洞悉未來半年后的天氣變化?
預測天氣變化來安排秋冬服裝面料生產,其實紡織人在2016年就有過嘗試。
2016年的8月份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就監測到了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了拉妮娜狀態,拉尼娜的出現將攪亂全球氣候,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就是夏季更熱而冬季會更冷。
隨著各方面報道,“冷冬”的消息在市場上不脛而走。一個寒冷的冬季將要到來對冬裝企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冬裝的銷量即將起飛。
于是那一年與冬裝相關的面料,尼絲紡、滌塔夫、仿記憶、雙面呢等等在下半年炙手可熱。幾十萬米、上百萬米的訂單鋪天蓋地而來,染廠為了這場盛宴也是積極配合、緊鑼密鼓的生產。
很多染廠直接放棄其他面料尤其工藝復雜的仿真絲類,給尼絲紡、滌塔夫類面料一路開綠燈,由于這類面料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甚至規定從坯布到廠,三天內要生產完成。
2016年末到2017年初的冬天確實很冷,可是出現了一點偏差。
遲來的寒冷沉重的打擊了冬裝的銷售,尤其是羽絨服。
正常消費者都會在春節前購買冬裝,而春節之后各大服裝店都會換上春夏的服裝。
節前由于氣溫不低,羽絨服的銷量幾乎停滯,但保暖不足、修身有形的呢大衣卻大賣。結果做尼絲紡、滌塔夫、仿記憶類的面料商面臨著庫存積壓、貨款難要的尷尬局面,而做雙面呢的廠商都在忙著換機器、擴產能。
厄爾尼諾現象橫行,做紡織要理性
今年夏天已經過半,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了今年似乎不是很熱。
也就最近兩天開始有點熱,但也都沒有超過35度,與往年那種37、38度比起來還是算不上熱。
實際上今年的天氣是反常的,據中國氣象局監測去年九月份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就已經形成了厄爾尼諾現象,并且本次厄爾尼諾現象將影響到2019年年末到2020年初的冬天。
厄爾尼諾與拉妮娜不同,它對我國的影響主要是夏季不熱,冬季不冷。
而夏季不熱,我們現在應該是感受頗多,未來的冬季不冷看來也是大概率事件。
“暖冬”對冬裝類面料商來說是一個壞消息,調整面料生產方向,降低相關類面料庫存已經要提上日程了。
尤其是那些“庫存高、開工率高”的雙高廠商,如果再不及時清庫存未來一年的資金壓力都不會小,甚至要走到虧本甩賣、大幅裁員的境地。
干了紡織也沒能逃脫看天吃飯的命運。
一個溫暖的冬天本該是好事,可對已經待在“寒冬”中大半年紡織人來說就是“晴天霹靂”。
本以為下半年能夠通過羽絨服類熱銷,消化大部分庫存,現在看來難度很大,如果操作失誤可能就是將坯布庫存換成面料成品庫存,甚至是一堆羽絨服成衣庫存。
但另一方面,呢大衣在一個暖冬中應該是最好的冬裝選擇,再加上前一段時間雙面呢相關產能收縮、大幅減產,今年冬天也許會出現雙面呢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