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產業集群復工現狀(臺州篇)
臺州,中國縫制設備之都,是中國乃至全球縫制機械生產制造的重要基地。自2月份以來,廣大臺州縫機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建設,企業攻堅克難,迅速推進各項工作進展,在極短時間內實現了開工復產。綜合協會對臺州30余家行業企業進行的深入調研結果,目前臺州縫機產業復工情況集中體現出如下特點。
產業運行逐步恢復正常
作為浙江省疫情重災區之一,臺州政府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將疫情防控工作抓實抓細,取得明顯效果。疫情控制后立即推進復工復產,注重減稅降費等政策落地和用工等瓶頸問題的對口扶持,有力促進了廣大臺州縫機企業的順利復產。
在政府推動同時,廣大縫企主動作為,打好開工復產攻堅戰,全力投入到產能恢復之中。截至目前,臺州縫企均已實現開工復產,骨干企業各項運行逐步恢復正常,小微型企業整體進程較緩。
開工后,即刻進入加班加點模式,成為2020年臺州縫企關鍵詞之一。杰克、中捷、美機、寶宇、匯寶、順發、翔科、嘉合、佳辰、森科等整機生產企業,振盛、博時特、恒一、精亮、寶琦等零部件企業,以及琦星、滬龍、速普等電控企業,均在開工復產后陸續開啟加班加點模式,除正常工作日外,延長工時、周末不休等成為常態。
招聘潮,是另一關鍵詞。椒江、路橋、臨海、黃巖、溫嶺、玉環等區市,由縫企掀起的招工熱潮持續不斷。杰克一方面采取包車等方式,從外地接回500余名工人,另一方面以平均超5000元的月工資水準加大招新力度;美機、中捷、匯寶、琦星等企業,在自主招工基礎上,與專業中介機構合作,采取跨區跨省招聘,保障新增人員就位。
產業集中度加速提升,是第三個關鍵詞。臺州縫企開工復產過程中,從開工政策傾斜、到產能整體回復程度、到零部件供給體系、再到人員補給,以及新增訂單量,各類優勢資源加速向骨干企業集中,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趨勢愈發明顯。
綜合受訪企業提供的數據,目前骨干企業產能基本恢復到八成以上。隨著物流、原材料供應等產業鏈各環節的逐步正常,以及人員陸續到位和新增人員熟練度提升,產能有望在短期內實現持續提升。
外貿替代內銷,成為2020年臺州縫機企業銷售的主戰場。據受訪整機企業反饋,當前的排產中,外貿訂單平均占比接近三分之二,有些企業甚至全部為外貿訂單。據了解,為保障年后生產節奏,將外貿訂單壓緩供應是行業慣例,各企業均積累了一定量的外貿訂單。美機總經理王桂榮表示,“國內下游產業開工不足,致使設備需求延緩,不少用戶企業轉產、增產口罩和防護服類產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設備需求。海外市場整體需求量因春節假期、疫情等因素未能得到供應,在縫企開工后客戶開始補貨,包括新增訂單,也還是以外貿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片火爆的復工復產、加班加點景象下,臺州設備產銷總量卻并未出現大幅提升,甚至比去年同期還有所下降。
開工延緩,是制約產能的客觀因素。據企業反映,受疫情影響,2020年開工時間錯后,打亂了原本的生產計劃。自去年三季度末開始,市場需求進入下行空間,訂單減少、庫存量增多成為共性現象,很多企業減員減產進行節流,春節放假相較往年至少提前一周左右。某縫企負責人表示,“疫情影響下,企業普遍開工較晚,要在最短時間內追回產能進度,為下單用戶供貨。造成了一邊庫存銷不出去,一邊新訂單趕工生產的局面。”
員工短缺,是制約產能的主要因素。臺州縫企的開工時間,集中在2月中旬至下旬。疫情管控導致員工回流緩慢,截至目前,各骨干整機企業返工率均數仍未到九成,不愿返回、子女未開學無法返回的員工不在少數。而新增人員一方面熟練度不足、另一方面流動性較高,企業排產只能根據到崗人員進行被動調整。
電控短缺,是制約產能的直接因素,也是受訪臺州中小企業實現復產的最大痛點。鮑麥克斯受疫情影響,生產停頓,導致行業電控供給不足。據琦星總經理林群介紹,開年后電控需求激增,國內外整機企業訂單量同比去年同期均有增加,琦星自開工至今,始終處在加班加點狀態,但人員不足掣肘明顯,預計本月15號左右有望恢復到正常產能。
琦星當前采取優先保障重點客戶的方式進行供貨,市場端供應近乎暫停。據琦星臺州總代理葉揚帆統計,3月前十天的總銷售量,還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據了解,等米下炊的中小整機企業,對電控望眼欲穿,“借電控”、“拆舊裝新”、“加價購買”等方式并不鮮見。
另據椒江縫制設備配件協會的統計數據,開工后本地零部件企業出貨量和新增訂單僅有小幅恢復,也側面印證了當前臺州縫機產業整體產能提升的不足。“整機企業普遍在年前進行了一至兩個月的零部件儲備,當前主要集中產能進行外貿訂單生產,只采購緊缺的零部件,常規零部件訂單量較低。”同時,物流、原材料供應等產業鏈各環節的不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臺州縫機產業整體產能的提升。
除生產環節的因素外,今年縫機市場整體走勢,尤其是后續訂單的不確定性,加重了剛剛經歷過去年產業驟降的企業決策者們的顧慮。部分受訪企業表示,“先利用現有人員,抓緊把已接訂單生產完畢,后續將根據接單情況酌情對產能進行調整。”
雖然開工后臺州縫制設備整體產銷量趨于平穩,但骨干企業在零部件供應端和市場需求端的占比份額迅速增加,小微型企業產銷量下滑明顯。此消彼長下,產業自身洗牌進程加快,行業二八分化漸行漸近。在調研中,面對疫情帶來的重重挑戰,杰克、中捷、寶宇,翔科等企業,明確表示將以高質量發展為指引,進一步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
杰克副董事長郭衛星表示,杰克對行業前景始終持樂觀預期并抱有堅定信心。從整體產能看,杰克基本實現全面恢復,并調整產品架構,加大了部分產品的產能和供應量。圍繞高質量發展,杰克從品質提升和創新研發等層面進行著手:杰克始終注重產品質量的穩定,這是用戶最基礎的剛需。即使去年市場下行,為持續提升員工裝配水平,杰克一直保持穩定的生產節奏,并以國際頂尖企業為標桿,從各項性能指標上實現了針對性提升。設備創新層面,杰克利用IPD研發創新管理體系,構建全球聯動技術中心,數百人組成的研發團隊依照用戶需求持續進行著設備的科技賦能。
郭衛星同時表示,國內已進入新一輪存量市場博弈,這就要求設備企業不僅要做好產品本身,更應實現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多維度提升,從利他角度,為用戶發展提供持續助力和價值傳遞。此外,產業鏈協同發展不同步問題,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杰克已率先做出表率,以合理的利潤和穩定的付款,支持零部件企業實現質量提升;此外,零部件企業內部仍存在很大挖潛空間,“高質量等同低成本”的理念仍需深入宣貫,成為行業廣泛共識。
開工后,中捷多措并舉推進產能提升,員工到崗率超過95%,已實現全面復工復產。根據管理層目標,中捷將在今年力爭實現主業盈利,規劃產能將在去年同期基礎上實現大幅增長。且產品架構全面升級,以“智尚產品家族”系列新品替代傳統產品,全面提升設備品質和適用性,拉開與同類產品的競爭身位,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提升品牌競爭力。結合后續訂單情況,中捷將持續布局產能提升,擴產、擴線等計劃已進入日程。
隨 著新建廠區投入運營,寶宇的綜合內生動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負責人阮吉慶明確,未來企業將持續提升產能。“寶宇還處在業務擴張時期,全球范圍內的空白市場空間仍很大,尤其近年來對外貿市場的持續開拓已初見成效,”阮吉慶表示,寶宇將利用當前機遇做足、做實內功,“在持續堅守品質的前提下,通過機殼加工中心、噴漆、精加工等硬件設施的陸續增置,配合新廠區流水線布局,產能提升有望快速實現。”按照規劃,寶宇將在上半年期間,理順各項流程,從下半年開始進入滿負荷生產狀態。此外,旗下繃縫機品牌經過多年運作,已進入發展快車道,借助寶宇成熟的銷售渠道,市場得到迅速拓展。
作為中小企業代表,堅守創新驅動的翔科,在開工后表現搶眼,新增訂單比例甚至超過部分龍頭企業。據總經理梅紅介紹,新增訂單主要圍繞新品,海外訂單總量占絕大多數,企業因自身體量較小,目前開足產能加班加點仍不能滿足發貨需求。“按照接單情況,至少要再增加60%左右的人員,新開五條生產線,才可能緩解訂單壓力。此外,部分新產品進入試用階段,預計還要新增三條生產線才能保障量產需求。”
困境恰是動能轉換良機。疫情來襲引發的種種困難,也可看做是倒逼企業升級、優勝劣汰的助推劑;是市場優化重組、資源重新分配的試金石。凝練內功、創新驅動,已經成為臺州骨干縫企的共識。
正如一位企業家所表述的那樣,“中國縫機行業整體發展向好的勢頭未變,我們應對此充滿信心。在此過程中,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是企業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體現。在產業轉型的關鍵發展節點,企業的應對舉措不僅反映決策者的智慧和格局,更決定了企業未來發展走向。勇于擔當、敢于改變的企業將更快實現突破,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占得先機。”
延伸閱讀
疫情影響逐漸顯現
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蔓延,結合多渠道信息,疫情對全球服裝、鞋帽、箱包、家紡等設備用戶產業,已造成直接損害,且次生影響也已開始顯現。這一層面勢必對縫制機械全球市場產生影響,提示各行業企業應予以關注,并做好準備。
從國內市場看,中國服裝協會以14個產業集群和325家企業為范本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規上服裝企業復工后,依然面臨工人短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復工不同步、市場低迷訂單減少、交通物流不暢等困難,上述問題在規下服裝企業層面更為突出。
結合國內各主要區域設備商貿企業反饋的情況,目前僅有江西省中小服裝企業逐步實現小批量規模化復產,傳統沿海五省(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山東)和河北、河南、安徽、東北三省、新疆等地區,受工人不到位、訂單減少、疫情管控等諸多因素疊加影響,中小服裝企業復產進度大幅放緩。從各地商貿企業的反饋看,國內市場整體銷售情況仍未轉好,啟動尚需時日。
從海外市場看,后續需求的不確定性正在疊加:
首先,疫情直接沖擊了全球市場需求。以伊朗為例,受疫情影響,當地設備銷售幾乎跌至冰點,且后續訂單無法明確預判。另據企業反饋,部分東南亞、印度、歐洲、非洲等地區的客戶,主動取消了年前所下的設備訂單。
其次,中國作為全球紡織服裝原材料及拉鏈、服飾配件等輔料的制造中心,疫情管控扼住了產業鏈源頭供應。作為重要的縫機海外市場,東南亞及印度已經出現紡織服裝原材料和輔料短缺——3月初,緬甸近20家制衣工廠申請關廠;33家柬埔寨紡織服裝工廠申請部分或暫時停工,近200家工廠原材料告急,柬埔寨民主制衣工會聯盟主席艾吞表示,100家公司中至少7-8家公司申請了臨時停產。雖然這一情況隨著中國相關企業逐步復產預期會在本月底有所好轉,但對當地服裝產業和縫機銷售產生的影響已經顯現。此外,因停航和管控等原因,東南亞服裝、鞋帽工廠聘任的數以萬計的中國籍管理人員難以到位,也制約了當地企業的有序生產和良性發展。
第三,疫情擴散引發全球恐慌,消費端承壓加重。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歐元集團各國,均在近期通過財政和經濟措施作出反應。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席經濟學家洛朗絲·博納表示,這場危機令制造業及消費和就業市場雪上加霜。消費遇冷,導致服裝、鞋帽、箱包等產品的需求快速降低,由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冠狀病毒(COVID-19)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報告預計,全球紡織服裝業損失達到15億美元,其中歐盟5.38億,制造業集中的越南和土耳其緊隨其后。這一影響已快速傳導,據海外經銷商提供的信息,越南等東南亞服裝工廠自2月末至今,新增歐洲訂單出現明顯下降,部分縫機采購計劃因此被延緩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