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計劃落空
-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為了拓展本國的業務,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國家的工廠已經開到其他的國家。而這些工廠在海外建廠的目的無非就是有兩個,一是打入外國市場,二是為了給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眾所周知,制造業的人工成本是主要的支出,所以一些國家在去海外建廠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
以紡織制造為例,越南紡織品兩個重要市場分別是美國和歐盟,然而,新進展是,自從3月以來,這些市場的合作伙伴宣布暫停收貨,與之對應的,越南近三分之二的紡織品和服裝市場縮小了,越南制造業的收入也正大打折扣。數據顯示,2019年,越南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額達到近150億美元,約占越南服裝和紡織品出口總營業額的45%。分析認為,一旦接下去美國客戶長期暫?;驕p少進口越南貨幣,越南制造的損失顯而易見。
這就不難理解,在這一全球化的產業鏈中,越南紡織業為象征的低端制造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近期,越南該領域失業人數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了。而自今年3月開始,越南向歐美多地運輸的服裝及越南制造的相關商品,都被美國、歐洲的許多客戶攔截。
分析認為,這對于試圖崛起的越南制造而言,相當于還沒有走向成功,就被扼殺在了搖籃里。
不僅如此,在對外運輸能力上,越南與中國相距甚遠。以上海為例,上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每年可處理4000萬個集裝箱,而越南最大的港口胡志明市只能處理615萬個集裝箱。與此同時,用于提高生產力的電能在內的能源問題,在越南仍然無法得到廣泛使用。
一度火爆的越南經濟或正在成為犧牲品。如果越南沒有趕上工業4.0列車,越南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真實差距就會越來越大。而此時還處于低端,甚至代工階段的越南制造似乎陷入了發展的瓶頸。這與近年同樣大舉發展制造業,試圖成為世界工廠的印度非常相似,目前,印度制造計劃或已提前宣告失敗。
這幾年來,中國一直有產能轉移到越南。
2010 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結束了中國連續十年的耐克鞋產量第一的地位。
2019年三星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后一家手機工廠,跑到了越南生產。三星越南公司一年可創造逾600億美元的出口,占越南全部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當前,世界上每10部智能手機中就有1部是越南生產的。越南是世界第三大紡織品出口國,僅次于中國和印度。
有些人擔心,再這樣下去,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中國“消失”,而越南則會崛起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在我看來,真的沒必要大驚小怪。當前,全球正在興起第四次產業的雁陣轉移,除了越南之外,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后發國家也正在通過廉價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對于中國來說,固守低端產業是非常不利的一件事。
同樣一件活,別的國家每小時10塊錢,中國同行業的勞動者就沒有理由要求50塊錢的工資。想要和它們的產品競爭,在中國從事低端制造業的廣大勞動者,就面臨著工資下調的壓力。
報酬難以提高不說,未來很長時間內收入也可能會跑輸經濟增長。這對于培育中國內需市場具有相當大的打擊。
而且,越南根本就沒有能力掏空中國的制造業。
我以紡織業為例。這是越南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企業職工人數達到170萬人,容納了四分之一的制造業工人。
紡織業可以說是越南的生命線,但越南的紡織原料高度依賴進口,根本無法自給自足,55%-60%原輔料是由中國供應的。
前陣子中國爆發新冠疫情的時候,作為美國時裝品牌GAP供貨商的越南第10紡織廠,就因為一半的原材料無法從中國進口,差一點就陷入了停擺。
越南從一出生,就注定沒辦法像中國那樣擁有深度分工的產業集群。
這也是越南搞了那么久的汽車產業,卻依然進步遲緩的原因之一。
早在1991年,越南就批準成立了湄公(MEKONG)和VMC兩家合資汽車組裝廠,拉開了進軍汽車制造業的序幕,
將近30年過去了,越南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主要局限于鏡子、坐墊、電池電線等,自主率只有區區10%。這螞蟻的速度,別說中國了,就連墨西哥都比不了。
汽車制造是工業中的工業,涉及機械、材料,化工、自動化、電子等諸多門類,全面考驗了一個國家的工業綜合實力。
缺乏完整的全產業鏈配套,使得未來整個越南的工業體系,必須以中國為中心來布局,成為世界的加工廠,而不是世界的工廠。
當你剖開越南工業體系的心臟,你會發現,越南生產的塑料產品總成品價值,進口成分占了約70%至80%,電子產品約77%、藥品約80%到90%。
看似日漸強大的越南,不遠的將來依然是一個為中國、日本、韓國等國打工的經濟體,將大頭利潤拱手相讓上下游和外商投資者。
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未來確實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工廠轉移到越南,借助原產地原則繞開美國的貿易壁壘。
但是,我們也不用太去擔心技術的外溢。
產業轉移并不必然帶來技術轉移。所有的合資公司都有非常嚴格的技術封鎖,更何況是獨資公司。技術外溢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你想一想,中國過去花了30多年,嘗試以市場換技術搞汽車工業,最終有誕生過厲害的自主品牌嗎?
沒有。中國的一汽、上汽、東風等旗下公司,拿到的只是幾噸重的生產圖紙。我們可以依葫蘆畫瓢,擁有的是一種制造能力,卻基本學不到設計能力。
中國做不到,越南也很難。
上一輪的大國崛起,依靠的是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幾次工業革命誕生了不同的工業強國。如今的科學技術越來越復雜,吸收和消化的難度越來越高。
一個國家一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很容易就出現產業的代際鎖定,永遠被發達國家越拋越遠。所以,國際社會同樣有可能發生階層固化。
在我看來,越南唯一翻身的機會是工業化。
它不可能像香港、日本那樣,通過發展金融、文化等第三產業來彎道超車,因為這是一條更漫長的路,能看到的出路只能老老實實的干工業。
只要越南被鎖定在工業立國的賽道上,中國就可以把沒有比較優勢的組裝工序,遷移到越南,使它成為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省”。
中國現在要做的,是以戰略的目光布局越南,趕在日資、歐美資本之前占領更具有話語權的地位,與越南實現互惠雙贏。
越南是要獲得工業化和城鎮化,中國是給中高端產業騰出空間,實現轉型升級,走上日本韓國當年走過的道路。
當前,越南的GDP為2550億美元,弱于廣西,高于山西。放中國大陸內部,大概排名20位左右。
二十年后的越南,又會是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