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燁理事長主旨報告——守正創新,變局中開啟縫機“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已經邁入世界強國行列!
報告全文如下(根據錄音整理):
守正創新,變局中開啟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和大家久別重逢。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更深刻影響了行業的發展。但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一年里,縫制機械行業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國家一系列惠企政策支持下,廣大同仁共克時艱、擔當作為,不僅保住了行業健康發展的基本盤,也為國家“六?!薄傲€”工作做出了貢獻。在此,我代表中縫制機械協會,也代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向在座各位企業家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
本次行業大會,是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世界經濟處于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情況下召開的,在這樣的產業變革交匯點,如何為行業下一步發展謀篇布局,是歷史賦予本次大會的重要意義。
2020:共克時艱,急難時節顯擔當
總結2020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工作,堪稱“共克時艱,急難時節顯擔當”。可以概括為:抗疫復工露本色、共克時艱出低谷、攻堅克難展韌勁。面對前所未有的艱難考驗,行業交出了一份值得我們終身銘記的答卷。
“抗疫復工露本色”。首先,設備保障出彩。據協會統計,全行業上百家企業參與防疫設備研制、生產、銷售,共提供7萬臺套防疫設備、上萬次專業服務,展現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責任擔當,涌現了大批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
蘇州瓊派瑞特公司從大年初三決定上馬口罩機,短短1個多月就實現首批口罩機定產發貨。據初步估算,在口罩最為短缺的時期,這批設備直接提升了全國口罩10%的產能。期間面對數次加價百萬元提貨的誘惑,劉航東總經理更是堅守住了縫機人的誠信和契約精神;東莞邁邦自大年初四組織復產,不到60名員工用短短50天時間,提前完成總計800臺熱風貼條機的生產,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交派的重任;上工富怡、中縫重工等企業,加班加點連續作戰,全體員工吃住在工廠,成為疫情期間縫機人無私奉獻的精彩寫照。
協會更是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時期,直接參與國家相關部門的專項協調保障和服務工作。春節期間,3502廠接到國資委下派的防護服產能擴充任務,面臨相關設備嚴重短缺的困難。協會迅速響應,積極調配尋找資源,為任務的最終完成提供了關鍵助力。
正是由于縫制機械行業和協會在抗疫期間的突出表現,陳戟秘書長被評為國資系統抗疫先進個人稱號。這份榮譽,屬于行業、更屬于每一位縫機人。
其次,復工復產爭先。協會及時出臺《行業復工復產防疫指南》,指導行業企業克服困難,推進復工復產。2月中旬,杰克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派大巴遠赴云貴接回500余名員工;到3月初,行業復工復產率達90%;到4月中,復工復產率達100%。盡管受困于缺少訂單、達產不足,但行業企業積極響應國家“六?!薄傲€”工作要求,盡全力保障員工利益,為下一步發展保留住寶貴的人才資源。此外,行業在擔當社會責任方面,協會率先提出免征2020年會費約90萬元,40余家企業捐款累計300萬元,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向政府及企業捐獻了口罩、設備等防疫物資。
“共克時艱出低谷”。這一年,行業發展異常艱辛。數據顯示,受行業體量較小、下游產業遭遇寒冬的共同影響,縫制機械1-9月份利潤總額下降達2.4%。但從三季度開始,國內宏觀經濟好轉,裝備工業利潤率增長9.6%,消費品增長4.8%,帶動整個工業數據向好,復蘇勢頭明顯。以此為帶動,當季縫制機械行業全部實現同比增長,10月份利潤轉正,總計增長0.7%。與此同時,企業對明年形勢研判轉向樂觀,整機企業訂單量增加,零部件企業開始加班加點。相信明年二季度隨著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全球形勢將有所恢復,行業有望迎來更加強勁的反彈和發展。
但應當看到,雖然當前行業持續恢復向好,未來依然充滿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經濟衰退,國內持續恢復,海外依然低迷三個方面:綜合各類數據看,受疫情影響,全球貨物貿易量下降9.2%,全球經濟萎縮4.4%,服裝生產、出口、投資分別下降10.5%、10.3%、32%,箱包、鞋靴行業出口下降超過20%,全球服裝業有20%到30%的企業倒閉,東南亞等重點市場服裝出口均明顯下滑;此外,疫情二次爆發造成海外消費和訂單再度回落。因此,面對全球深層次矛盾和國際形勢,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行業企業不能盲目樂觀、掉以輕心,而是要用更大的勇氣、更高的智慧,去謀劃未來發展。
“攻堅克難展韌勁”。即使面對疫情影響,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卻從未停止苦練內功、強身健體的腳步——行業動能儲備日漸強勁,研發投入不降反增,技改投入持續加大,專利申請增長達43%;結構調整顯著,主導產品實現步進技術升級,“去庫存”進程加快,工業縫紉機庫存下降近四分之一,轉產防疫裝備更是豐富了現有產品架構;服務創新層出不窮,個性化、定制化解決方案,線上營銷、租賃、以舊換新、新品體驗、技術培訓、上門檢修等營銷新模式、新內容不斷推陳出新。各項有效舉措,充分說明行業危中覓機、深挖內生動力,向著創新驅動新動能加快轉換。
“十三五”:開拓奮進,邁入強國行列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向下一個百年進軍的關鍵點。在承上啟下的關鍵時點上,回顧行業在“十三五”時期所取得的發展成就,我們可以正式宣告:五年來全行業開拓奮進,已成功推動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邁入強國行列!
一是產業地位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各項經濟指標實現同比增長,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升級——營收增速8.92%、生產增速9.84%、出口額增速4%。其中,工業機產量占世界85%以上,銷售收入占75%以上,國際貿易量占據半壁江山,規模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智能化轉型加快,自動縫制設備占比從60%上升到90%,智能縫制產線、縫制生產系統及管理云平臺建設較快推進,中高端市場占比持續提升;集中度持續提升,20強整機企業占規上企業營收比重由“十三五”初期的34%提升到“十三五”末的56%,骨干企業市場份額增長明顯。難能可貴的是,在綜合引領型企業日趨強大的同時,行業涌現出一大批能夠基于市場的需求變化快速響應,具備自動化產品定制化、個性化生產能力,有核心技術的創新性企業,這些企業的成長壯大,成為行業“十三五”期間結構優化的顯著亮點。
三是質量品牌優勢漸顯。行業“十二五”、“十三五”持續開展質量提升工程,骨干企業全部參與,主導產品質量全面接近國際先進,60多項評估指標中95%達到國際產品先進水平,甚至在某些性能上實現領先;行業建立起智慧工廠技術標準體系框架,制修訂行業技術標準55項、團標5項,電控、智能設備類新產品、新技術標準增加,依托TC152全縫標委會、TC231 SC4電器分技術委員會,組織全行業積極開展了國際標準化工作;骨干企業品牌影響力提升,產品進入一流企業,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更是超過95%、旋梭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90%。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從跟跑到并跑,正逐步邁向領跑,中國縫企在全球市場日漸崛起并呈現引領姿態。
四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體系不斷完善,30家骨干企業年均創新投入接近4%,行業發明專利年均增長15%,從專利申請量來看,90%以上為中國企業;技術研發實現突破,機構優化、控制算法、設備互聯、遠程運維等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傳感、機器視覺、物料抓取、云平臺等新技術集成應用走在國際前列;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完成行業、企業多層次人才發展及培養體系構建,培養領軍人才50余人、青年科技人才70余人,組織技能大賽3屆,培養選拔技能人才2500余人。
五是制造能力全球領先。實現裝備自動化、生產柔性化、智能工廠示范化、供應鏈全球化。當前,全行業企業裝備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行業為200余個國家提供零部件,美時達等企業已實現下游點對點配套。
六是國際競爭力持續提高。骨干企業規模持續擴大,行業龍頭企業躋身全球前三甲,全球前十強企業中國占據六席,杰克在2018年成為全球縫制機械銷售冠,實現歷史性突破,行業在全球比重發生質變,規模效益雙雙提升;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工業縫制設備出口單價年均增長2.83%;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相關市場份額年均增長達6.34%;國際化運營能力提升,“十三五”國內外兼并重組活動持續推進,從產品走出去、服務走出去到研發走出去,骨干企業已建立相對健全的海外營銷及服務網絡。
基于以上六個方面的成就,對照行業強國戰略具體指標,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已經完成強國戰略第一階段目標,正式邁入世界縫制機械強國行列!
但行業高質量發展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在創新響應能力不夠、中高端人才缺失、行業生態有待優化。具體表現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開發和管理模式相對落后;圍繞下游需求和工藝變革的深度及個性化創新不夠;行業規模地位難以吸引中高端人才;低成本的同質化發展模式尚未全面轉變;價格及規模競爭依然是發展主導;知識產權創新及保護有待加強。值得關注的是,全行業技術持續投入和質量提升并未帶來效益同步增長,“十三五”期間行業年銷售收入平均增長8.72%,但利潤年均增長只有1.76%,值得全行業反思。
當前,“內卷”成為網絡熱詞,這是經濟領域術語,指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進入停滯,不能轉化為更高級的形態?;氐叫袠I,是否也在目前階段存在競爭導致內耗的狀況?行業未來發展是否需要更多差異化?是否需要有更多主體,從全局上維護行業生態,推進更高級競爭,推動行業能夠邁向更高級的、良性的競爭節點?這個題目交給在座企業家去解答,你們構筑了行業當前競爭生態,相信你們有能力、有智慧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十四五”:再接再厲,踐行“五新” 續華章
本次大會將主題確定為數字協同開啟縫制新周期,就是要緊跟部署,推進產業基礎的高級化、產業鏈的現代化,包括要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內外市場雙循環、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未來市場所需求的,將不再是依靠人口紅利、資源環境提供的低附加值產品,而是要在更高產業基礎上,服務國內和全球市場。所以,踐行“五新”、深化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為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基本的遵循方向:
——開啟創新驅動新征程。實現產業規模新提升,確保產業規模穩居世界首位,建立集研發、制造、市場、服務等在內的現代縫制機械產業體系;實現技術創新新突破,突破模塊化設計及機構優化、多步進獨立驅動集成控制、核心縫制工藝算法和生產線平衡、新材料開發及制造專用工藝、工業云平臺、縫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實現模式創新新成就,通過個性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在線支持服務等模式和業態創新,實現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實施縫制設備智能互聯及網絡化示范項目,發展全套縫制設備物聯解決方案?!罢莆蘸诵目萍?、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十四五”核心重要任務。
——建立質效并舉新理念。質量趕超國際,補質量、工藝短板,實現制造及工藝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實施品牌戰略,創建國際品牌,聚焦技術、品質、服務等創新,全面提升品牌美譽度,力爭打造5-10個綜合性國際知名品牌,縫前、縫后、刺繡、零部件等領域打造3-5個國際知名品牌;效益效率提升,推動產品轉型、制造升級、管理變革、服務創新,持續提升效益效率,實現規上企業營業利潤率均值從“十三五”的6%增長到“十四五”的8%的指標,行業人均勞動生產率達60萬/年,前10強企業達到85萬/年。
——構建結構優化新體系。優化組織結構,打造2-3家國際一流龍頭企業,3-5家保持國際領先的創新型企業,30家技術密集型中小型特色整機企業,80家以上擁有較強制造能力的零部件單項冠軍及優勢企業;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行業前20強整機企業營業收入占規上企業的比重由56%提升至70%;產品服務升級,加快產品結構轉向數字化、智能化;推動企業由設備提供商向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升級;中高檔產品供給比例由30%提升至50%;智能化產品由目前不足5%提升至30%。
——打造數字制造新模式。引進數字裝備,高精加工機床、加工中心、智能機器人等占全部加工裝備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至60%;深化兩化融合,實現ERP、MES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在骨干整零企業普及率超過50%;推進數字制造,打造3-5條數字化零件加工生產示范產線,重點零部件(機殼、旋梭等)智能化、無人化生產線產能占比30%以上;建設智慧工廠,實現服裝等縫制全流程產品數字化加工制造,建成不少于10類以上覆蓋下游應用領域、可真正實現設備及數據互聯互通的數字化、智能化縫制加工生產線/車間。下游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智能制造趨勢不可抵擋,行業如何與下游行業發展分階段相匹配,與下游用戶更加貼近需求,打造實用的智慧工廠,要靠企業去破局。
——形成內外循環新市場。一方面要深耕國內市場,以需求創新和個性服務、技術創新和高質量供給,加快鞏固中低端市場、擴大中高端份額,關注抗疫設備、醫療紡織用品、建筑、土工、休閑等領域,實現多元布局不斷拓展產業邊界;以成套解決方案、智慧工廠技術等為用戶提供新服務、新模式,創造新價值,激發新需求;加快海外拓展,實現多元布局,圍繞產業鏈重構和產業轉移,深入拓展“一帶一路”等國際重點及新興市場,設立海外營銷、服務及倉儲中心,實施本土化運營,提升服務和市場響應能力,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利用全球資源,探索和推進境外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等體系建設,打造國際化企業和品牌。
各位同仁,“五新”是行業“十四五”期間重點任務,也是行業的偉大目標。目標任務的完成和實現,依靠的是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企業。因此,希望廣大企業決策者,進一步發揚企業家精神,“想他人所不及,行他人所不能”。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企業家們,能夠站在前人肩膀上,用更開闊的視野、用更前瞻的智慧、用更堅韌的毅力,接過接力棒,沖擊更高的強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