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龍年首日升值近百基點
龍年的首個交易日,匯率市場人民幣實現了“龍抬頭”。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056,在春節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升值82個基點,距1月4日創出的歷史高點6.3001僅一步之遙。與此同時,境內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與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遠期匯率也雙雙走高。市場分析認為,因春節長假期間,美聯儲延長低利率政策壓制了海外美元,導致節后人民幣補漲,受此影響人民幣匯率在中短期內或將有望再顯強勢。
美元走弱引發補漲
在龍年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6.3056再度逼近匯改新高的同時,海外市場對于人民幣長期的匯率表現也表現出明顯的升值預期。昨日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市場一年期美元對人民幣遠期匯率全日運行在6.26附近水平,較當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給出的中間價依然有約400個基點的上升空間,直觀顯示出境外市場前期扭轉看空人民幣匯率的市場趨勢仍在延續之中。
不過,境內外匯市場對于人民幣繼續走強的預期,卻沒有海外市場那般強烈。香港財資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昨日美元對人民幣即期匯價明顯低開高走,美元對人民幣即期匯價以6.3120開出,收盤價卻落在6.3310,較假前最后一個交易日6.3390的收市價回升80點,較前一交易日的6.3390下跌80個基點0.13%。而與昨日6.3056的中間價相比,即期匯價仍然延續了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與中間價倒掛的狀況。
美元或可能再次轉弱
對于人民幣匯率在新年的“開門紅”,興業投資認為,主要是由于美聯儲的低利率令美元走低。春節假期期間,美聯儲宣布延長零利率政策時間至2014年,一舉將此前關于“保持至2013 年中”的承諾期限延長了一年半。
與此同時,美聯儲同時下調了對于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其中2012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由原先2.5%~2.9%區間下調至2.2%~2.7%區間,而2013年經濟增長也由原先3.0%~3.5%預期下調至2.8%~3.2%區間。對此,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對經濟預期的持續下調,顯示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
此外,隨著3名強硬的鷹派委員今年失去投票權,在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中鴿派委員占多數的背景下,市場對美聯儲在未來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的預期升溫。前期走勢強勁的美元指數在春節期間的5個交易日內遭到嚴重打擊,1月23日至1月27日的整個交易周中,美元指數大跌1.63%至78.85點,該點位較1月16日創出的81.70點這一近4個月高點,滑落幅度高達3.49%。
市場分析認為,美聯儲延長超低零利率時間的政策,改變了過去一周外匯市場交易格局,昨日詢價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的上漲是在意料之中。就匯率來看,盡管當前人民幣正逐步接近均衡匯率水平已經逐步成為市場共識,但近期還是要看歐債解決情況,并跟隨美元走勢。眼下美元仍然有較大可能再次轉弱,一旦美元中期趨勢再度走弱,人民幣匯率就中短期而言或將有望再次迎來新一輪強勢。
人民幣全年升值或為2%
雖然人民幣匯率在龍年首個交易日強勢上漲,短期升值預期也較明顯,但市場普遍對其今年的升值前景仍然保持謹慎。
實際上,在剛剛結束的達沃斯論壇上,人民幣匯率問題也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近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表示,人民幣匯率可能是目前世界對中國誤解最大的領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接近均衡水平,但外界普遍對這一新情況缺乏了解”。
談到人民幣全年升值前景,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日前表示,今年人民幣會有2%左右的升值,到11月份美國大選結束后,來自美國的升值壓力會少一些,到時人民幣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表現出單方面升值了,而是會出現上下波動,甚至更多的會表現出貶值。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幣匯率來自外界的壓力可能將減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也承認,最近一段時期人民幣升值步伐有所加快,2011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同比上升近20%,而2011年全年累計升值逾8%。有媒體援引IMF發言人WilliamMurray的話報道稱,IMF正在研究新的匯率評估方法,如果IMF的新評估認為人民幣只是“被低估”,或者接近能夠反映市場基本面的水平,那么中國匯率政策面臨的壓力可能會有所減少。
出口企業利潤或再度承壓
人民幣走勢的變化,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外貿企業。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高聲近日表示,目前珠三角地區大多數中小型外貿加工企業基本都是收支平衡或者微虧,估計今年上半年外貿企業會遇到最困難的時段。
而從數據來看,近來外貿形勢也并不樂觀,2011年,中國外貿出口18986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4.6億美元,增長24.9%。同期貿易順差1551.4億美元,較2010年收窄14.5%。光大證券財富管理中心執行董事投資顧問許春華認為,從現在的數據來看,今年外貿出口還將進一步的受到嚴峻的考驗,今年人民幣可能還有2%~3%的升值趨勢,屆時將會進一步收窄外貿出口,壓低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