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019服裝行業風口在哪里?
《流浪地球》春節假期逆襲,再次讓我們看到科幻的魔力——現在的幻想,10年后,可能就是現實生活!正如服裝行業提出的無人工廠、縫紉機器人、云工廠......一步步從“科幻大片”落地到生產車間。
智能工廠如何從科幻大片變成真實車間?
一、 Lean精益化
智能制造不可能建立在這種低效的生產模式之上,精益是必須要走的第一步,而且是投資回報最高的一條路徑。因為精益幾乎不需要企業做出額外的投資,只是在現有基礎上重新配置生產資源就可以獲得超出想象的回報。
國內外精益企業的實施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工廠堅持把精益做下去,大部分都能獲得50%甚至更高的提升空間。遺憾的是,精益在中國的大部分企只是口頭上說說,或只有急功近利的導入模式,沒有持之以恒。
二、標準化
標準化是自動化的基礎,也是智能制造的前提。
國內企業感嘆汽車行業的自動化程度之高,為何汽車這么復雜的產品都可以,而服裝、箱包鞋帽這種相對簡單產品卻不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標準化。標準化包括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工序編排等。模板是服裝標準化生產的初級階段,自動輸送帶、目視化看板是標準化的中級階段。從排產、裁剪到縫制、包裝全流程的自動化、標準化的基礎是標準工時系統。
三、模塊化
模塊化是智能制造能否實現低成本,滿足個性化的關鍵。比如個性化時裝定制,每個人的衣服都可以獨一無二,人們可以像拼裝積木一樣,在手機APP上選擇、組合,搭配適合自己的款式。模塊化生產線的建設成本會比較高,但是一旦上線,會降低了從設計、采購到生產的復雜程度,標準化的接口和連接方式增加了通用性,降低了制造成本與周期,自動化生產、物流與信息溝通更加容易實現。
未來的服裝等縫制生產線,也會有“平臺”、“接口”這 種技術,真正實現無縫快速換款式生產。
四、數字化(物聯網)
數字化跟信息化密切相關,與自動化一樣,這是智能制造轉型投資最大的一塊。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一切皆可數字化,從人、產品到設備,實現萬物相連。
上圖:工廠的每匹面料都有自己的二維碼,員工可以用手機掃碼查詢。據了解,H&M部分的中國工廠已采用這種技術,縫制生產所有數據實時上傳到云平臺(cloud)。
服裝產品可以通過PLM等軟件,從產品開發設計、物料采購到生產交付全過程實現數字化,每一張產品圖紙、每一個物料信息、每一個生產工藝都被數字化連接在一起。
設備可以通過PLC、傳感器等將運行數據傳給MES、互聯網等網絡,所以GE可以通過飛機引擎傳回的數據分析優化其運行參數降低燃油成本,谷歌可以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
紡織、服裝是屬于離散型制造產業,面輔料、工序都很分散,數量龐大,想實現連接困難,即使實現成本也會非常大。可行做法是不要一步到位,逐步實現,先應用精益的連續生產技術將主要工序和物料相連。
五、衣車網絡化
服裝生產中,物料(面、輔料)數字化,而縫紉機、裁床、整燙等設備,則要網絡化。設備的網絡化,可以把物流變成真正的信息流,每個生產環節反生的異常都能實現反饋到管理人員,徹底改變傳統的人盯人、人盯機的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