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提示:賒賬危機逼近中國企業
在現金流愈發成為企業生命的敏感時刻,“節流”已成為企業界的一致呼聲,然而,我們似乎更應該提出并給予高度關注的是:重塑企業現金“開源”的法治環境!
談到“開源”,賒賬問題首當其沖。盡管長期以來賒賬形成的“三角債”對中國企業來說本不稀奇,盡管追討欠賬一直法治報道的重點課題,然而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卻給這一切重新設定了注解。在今天,一家歷史悠久信譽良好的企業也可能倒閉,“信用”二字的內涵及“賒賬環境”對企業來說已經變得復雜而不可捉摸。
于是拒絕付款違約,遠離破產,為及早規避麻煩事件,重調貿易合同條款,尋求并設定爭議解決的最有效方式正在成為企業前進路口的第一大紅綠燈,本版開篇即專請全球最大信用保險公司科法斯大中華區總裁畢李察支招,從重塑企業現金“開源”的法治環境角度告訴您紅綠燈口左行右拐的密技!
“沒有什么不可能”看著阿迪達斯的這句經典廣告語。SAM(化名)有些透不過氣來,這句向往美好意愿的廣告語成了他春節期間最害怕聽見的話。
SAM是香港一家生產紡織原料公司的市場經理,生意一直比較興旺。但金融危機讓SAM逐步感到壓力,首先反映在客戶的結賬能力上,先開始只是幾家小客戶出現了問題,但到年前,發生了一起讓SAM想不到的事情,掌握著公司財務命脈的幾家大客戶陸續宣布破產,客戶欠款打了水漂,公司運營亮起了“紅燈”。
“現實是,在今天的市場上,與SAM所在公司面臨同樣遭遇的企業正逐漸增多。”全球最大的信用保險公司科法斯大中華區總裁畢李察警告說,“由于出口訂單的下滑,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不少企業開始放松了對賒銷環節的控制,為日后應用賬款的準確回收埋下了隱患。”
2009年1月,也就是英國高街百貨店遭遇“信用滑鐵盧”,JJB(英國第二大運動商品連鎖零售商)失去信用保護傘股價狂跌事件之后不到兩個月,來自國際財經媒體的消息即顯示,亞洲企業正在面臨償債難題。
來自科法斯的數據顯示,賒賬危機正在逼近中國企業。2008年上半年有25.1%的在港受訪企業曾遇過買家延期付款,較2007年下半年上升接近30%,而中國大陸已超過香港,成為延期付款及拖欠貨款個案最多的國家,個案數字分別上升至9.4%及1.6%。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與記者相熟的很多律師都脫離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干起了為企業討債的訴訟營生。
“就商業市場來說,幾乎每個企業都會遇到賒賬情況,但在金融危機下,企業的資金流就變得尤其重要,此時的任何一個賒賬潛存著違約的風險,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
“對于企業來說,一定要牢記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永遠不要認為對方是老客戶、大客戶,就沒有風險,其實這些大客戶一旦出現問題,對于企業的打擊比小客戶大的多,永遠記住收益越大則風險越大。”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朱乃肖提醒說。
事實上在全球破產潮引發的賒賬危機背后,整個支付鏈上下游客戶的潛在問題都應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因為它們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危機會可能向上傳導進而危及到本企業的財務。“這種危機傳導的速度及波及面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一個企業的倒閉,將會牽連至少五六個公司,根據現在市場環境分析,這個可怕的"多米諾骨牌"在2009年將可能壓倒更多的企業。”朱乃肖說。
那么,如何能在企業的市場推進過程中亮起紅燈,及早規避SAM的悲劇在本企業身上重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