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遭國際“老賴”黑手 縫企風險管理遇“大考”
近年,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面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內縫機企業遭遇國際“老賴”事件頻頻發生。探究根本原因,它折射出我國縫機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缺失,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亟待全面提升。而這種提升也成為處于升級調整關鍵時期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實現由“大”變“強”的關鍵所在。
“這批零配件是我們的員工連續加了一個月多夜班趕出來的,而且在訂單規定的時間內發送到對方指定的收貨地,這樣做為得就是能夠早點收到貨款,但幾個月過去了對方盡然‘消失’了”、“我們與海外客戶約定貨到后兩個月內付款,但對方在收到產品后卻以各種理由拖延或拒絕付款,給我們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雙方都合作了這么多年了,沒想到還會出現這樣不愉快的賴賬行為”、“除了一點訂金,對方憑一張訂單拉走我們54萬元的產品后就有去無回,我們肯定是遭遇國際‘老賴’了”。這是不少縫機企業在2008年遭遇的一幕幕。據記者了解,上述縫企遭遇國際“老賴”的事件在行業中并非個別案例。最近3年,僅浙江地區的縫機企業遭遇國際“老賴”黑手的案例就不下百起,直接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為什么縫企遭遇國際“老賴”的事件在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中頻頻發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這幫國際“老賴”如此囂張呢?帶著疑問,記者近期對多位縫機企業負責人和行業人士進行了采訪,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國際“老賴”漸成患
陳紅梅介紹,大量拖欠供應商的貨款已經成為了國際“老賴”轉嫁經濟壓力的主要辦法之一,不論這些“老賴”企業的這種做法是不是惡意的,都提醒了我們,巨大的信用風險已經真切地逼近了。
據國內權威媒體報道,近年來,由于受全球性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以及貿易摩擦等頻繁發生的影響,國內企業的海外商賬數額不僅一路飛漲,而且欠款地域和國家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地域來講,海外商賬由沿海向內地蔓延;從國家來講,由目前的發達國家為主向發展中國家擴大。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受次貸危機、歐美等國家經濟放緩的影響,中國出口企業海外壞賬逐年累計存量可能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企業頻繁遭遇國際“老賴”黑手的事件早已不是新聞。2005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發布的《國家風險分析報告(2005)》曾指出,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風險,出口壞賬率10倍于發達國家,中國企業在國際經貿往來中,其壞賬率遠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0.25%至0.5%,有的企業甚至高達30%以上,而且我國企業的海外欠款時間較長。目前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年至3年的占30%,半年至1年的占25%,半年以內的占35%。
而據美國商法聯盟調查數據顯示,當逾期時間為一個月時,追賬成功率為93.8%;當逾期半年時,追賬成功率急降到57.8%;而當逾期兩年左右時,追賬成功率只能達到13.5%。這就意味著,我國企業海外商賬不僅壞賬率高,而且大部分欠款很可能無法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