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等產業集群效應:讓溫州民企更長壽
溫州民企能活多久?2.9年?3—4年?或者更短或者更長?一份最新出爐的《溫州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研究》,首次對當地民企的平均壽命作出解答:10.99年!為什么這一數字高于全國民企和全省民企的平均壽命?溫州人憑什么能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后依然占據著全國民企的領頭羊地位?
而在溫州當地,這份報告無疑是一針強心劑。“這10.99年代表著,溫州民企生存于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忠強說,“這10.99年又不代表什么。轉型升級的道路,很長很艱難,但必須走下去。”
10.99年,溫企整體創業激情依然高昂
30年前,溫州的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遍地開花。時至今日,溫州共有7萬多家民企,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舞臺上一支呼風喚雨的隊伍。2007年,潘忠強和溫州市工商學會秘書長黃曉忠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對溫州民企作一項調查研究。
“企業生命周期的完整演繹,一般需要經歷25年左右,而在國內,很難找到像溫州這樣起步早、而且發展至今,已經形成大面積區域性的民營經濟特色的地區。”潘忠強說。
2007年,溫州市工商局、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溫州大學聯合組成了“溫州民營企業生命周期專項研究課題組”。黃曉忠告訴記者:“樣本依據主要是工商部門‘經濟戶口’數據庫中的企業注冊和注(吊)銷資料,其中包括已經‘死亡’(即正式注(吊)銷企業)和‘活著’(正在經營的)兩種存在狀態的企業,另外還對幾十家企業、行業協會進行了訪談。”
以此為基礎,課題組選取較有代表性年份進行測算,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函數計算,最終得出結論為:溫州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在10.99年。
來自溫州市工商局的數字顯示,去年全年私營企業新設數達10011戶,比同期增長6.72;全市注冊資本億元以上的企業有469戶,同比增長44.8%,在復雜多變的2008年,盡管不少企業經營困難,但溫州民企整體創業激情依然高昂。
研究顯示,注冊資金在5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最低,其死亡率也最高。而注冊資金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死亡率最低,只有1.24%。
行業不同,企業壽命也有差別。研究顯示,閥門與民用電器行業企業存活較長,僅計算已經注(吊)銷企業的平均年限都超過了10年。而五金潔具、制筆兩個行業,企業的存活期在5年左右。
課題組還將溫州民營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初創期、發展期、穩定期、衰退期和死亡期(或再生期)。溫州現存民營企業中有99%處于初創期和發展期,在穩定期的民營企業僅占0.8%左右。而按正常順序進入衰退期和再生期的民營企業屬于少數,更多的是在初創期和發展期中,就出現了衰退和再生。
而此前,相關機構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民企平均壽命為2.9年或3.5年,浙江省民企壽命也不超過7年。顯然,溫州民企屬于“長壽”型了。
機制不靈管理粗放:全國民營普遍短命
沒有一個國家的民營經濟在20年內取得像中國民營企業這樣的成績。然而,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似乎也不長。一般民企真正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就在2-4年,之后要么倒閉、要么長期停滯徘徊。中國企業專門調查機構慧聰國際資訊小組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為3年半。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2005年編寫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稱,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9年。
有人分析認為,民營企業的價值觀依然是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企業運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約和信譽精神。對人才的政策是“閑置”,人才頻繁流失現象,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戰略計劃薄弱,只談“點子”、不談“戰略”,只考慮“現在”、不考慮“將來”。民企老板素質不高,先天不足。凡此種種原因,都導致了中國民企走不出“壽命短、長不大”的陰影。
在2006年,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透露,全省民企的平均壽命僅為7年。全省擁有18年以上歷史的民企僅占0.355%,有20年以上歷史的更少。這一數據顯示,在從由“民企大省”向“民企強省”轉型過程中,浙江民企的生存特點決定了生命的可延續性。
我省以傳統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浙江民企在制造業中的比重接近7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而且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占比達6成以上。這類企業的技術含量低,利潤較薄,進企業門檻也不高。雖然企業主都想通過設備技術的升級換代來提高競爭能力,但受制于主客觀條件,往往難以達到,加上粗放型管理,民企壽命自然長不了。許多股份制民營企業事實上都是家族企業,這樣的股權結構不但影響到職工的積極性,加劇了勞資矛盾,更主要的是“公司制”背后形成了一個排他式的封閉的權利集團,拒絕外來人才的進入,勢必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壯大。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