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對就業影響在加深
崔傳義 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秘書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制度”課題組負責人
崔紅志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民工對社會保障的需求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經濟危機影響
去年10月意識到后開始調查
新京報:受此次經濟危機影響,全國2000萬農民工失業或返鄉,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問題引起了主管部門或科研部門的注意?
崔傳義:去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意識到這個問題后,組織我們調查,去了蘇南的常熟、昆山等地。在昆山,我們對一所民工子弟學校進行調查,通過向子女發問卷了解他們父母的情況。
當時,調查了80個學生,反饋來的情況是已有45%受影響,或是部分家庭成員失業,或是工廠已經停產,只領基本工資。
當時那個學校已有5%的學生因為家長要回家而離開了學校。
新京報:據你分析,這次失業或返鄉的農民工中,哪類人占多數?
崔傳義:對于停產的工廠來說,所有人都失業了。對于需要裁員的企業來說,首先裁的是歲數偏大、勞動技能較低的人。
不過據了解,一些企業倒閉后,企業技能好的員工也下崗了。那些沒有倒閉的企業剛好把這些好的員工接過去,淘汰自己企業的不合格人員。
反思發展思路
一些中小企業被限制了發展
新京報:受經濟危機影響的不僅是農民工,但從失業的農民工來看,我們自己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崔傳義:這次農民工失業的主要原因當然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所致。
但反過來看,我們的發展政策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中小企業是農民工就業的主要載體,而在一段時間里,我們老想著沿海地區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密集型企業,對民營的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輕紡工業考慮不多,忽視了它對當前階段巨量人口的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作用。
輕紡、服裝主要由民營中小企業經營,是群眾的日用消費品,既外銷,又內需,并不是“夕陽”產業。但我們一些地方把它作為落后產業,限制發展,不讓金融機構給它們放款,負擔也重。
中小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本來就較弱,加上貸款難,就受到了較大的壓力。直到去年8、9月份國務院領導深入沿海調查,才發現了問題,調整了政策。
對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應該考慮支持它技術改造、產業升級,保持在國際市場的優勢地位,適應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不是簡單地在調整產業結構中把它“調掉”。這方面的政策和服務還要進一步充實、完善。
崔紅志:通過這次經濟危機對農民工的影響,可以看到這幾十年,我們一直不注重擴大內需,企業也不是為了內需去生產的,主要是面向出口,沿海地區成了世界加工廠。這樣國際市場一有什么風吹草動,國內就受到影響。
這樣的發展思路又直接影響到產業空間布局,因為是生產出口產品,為了運輸方便,所以大多工廠設在了沿海地區。
如果是生產內需型產品,工廠就可以設在內地,設在離農民工老家近的中小城市,能改變農民工的集中流向。
這些都不是造成這次農民工失業返鄉的因素,但這次經濟危機的出現,我們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