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服裝標準體系助力產業整合
- 新規出臺,將提高競爭門檻,防止技術質量不過關的企業產品充斥市場,這將加速行業整合。”日前,針對已經于2008年12月1日開始實施的我國首部運動服裝國家標準GB/T21980-2008《專業運動服裝和防護用品通用技術規范》(下稱“技術規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主任、運動服裝分會主任楊世濱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據記者了解,這是國內首個運動服裝標準體系。其出爐的時間,正值國內服裝行業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敏感時期:一批服裝出口貿易、生產型企業倒閉或嚴重虧損。“作為服裝產業當中的新興行業,運動服裝行業不但具備龐大的跨產業關聯性,同時受益于北京奧運會引發的‘全民運動’熱潮,承擔著擴大內需消費的意義,因而備受各界矚目。”楊世濱說。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運動服裝行業受到規模限制、技術缺失等條件的制約,在紡織服裝行業當中處于邊緣地位。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服裝(尤其是時裝)類產品已經有較為成熟的標準體系,但在運動服裝類產品的基礎、術語、安全、試驗方法等項目上標準基本處于空白階段。
然而,隨著我國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對各類運動服裝的質量、用料、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標準體系的需求已經開始日益顯現。楊世濱表示,現行的針織運動服標準、針織泳裝標準、針織休閑服產品標準內容過于老化,隨著紡織服裝新面料、輔料的不斷出現及對運動服裝特殊要求,更顯運動服裝行業的標準明顯滯后。
新標準的實施無疑打破了這種僵局。新標準規定了專業運動服裝和防護用品的要求、檢驗(測試)方法、檢驗分類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及貯存等全部技術特征,適用于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專業運動服裝和防護用品。
“標準是門檻,但也是保護”,楊世濱強調,行業標準一旦出臺,必將提高競爭門檻,防止技術質量不過關的企業產品充斥市場,也就要求技術、設備不足的企業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行業標準對于達標的生產企業而言,又是一種技術上的保護,能夠“讓競爭在高水平環境下進行”。
就此,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副主席連秋利說,“規范的實施,可以保護服裝業的自主知識產權,提高行業競爭門檻。從最初的‘無名無姓’到‘貼牌加工’,再到標志高品質的‘中國品牌’,中國體育用品業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規范的實施,將大大提高中國運動服裝的品牌知名度。”
制定行業標準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李寧公司、匹克集團均表示,《技術規范》的出臺將促進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