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鞋業須轉軌“技術品牌型”
據報道,上海美國商會聯合博思艾倫咨詢公司最近發布一份名為《2007年——2008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報告。該報告在對66家制造企業(多數為外企)進行調查后發現,近乎20%的企業計劃將工廠移師別國。按照排名先后,這些國家分別是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巴西,離開中國的原因是成本上升及人民幣升值。“當然,83%的企業,也就是絕大多數企業沒有任何要離開中國的計劃,”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何德高說,“這些企業依然看好中國,但是讓人感到憂心的是,有17%的公司已經制訂了關于將工廠遷移至其他鄰近國家的具體計劃。”
究其原因,從國家政策到原料成本再到勞動力成本,在華鞋企感受到中國制造也許不再“物美價廉”,尋求向成本更低廉的地方轉移也屬必然。
現階段,中國鞋業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去年11月底在東莞召開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不僅是鞋業,對于珠三角眾多的加工型企業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即“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加快實現我國由制鞋大國向制鞋強國的轉變。”
日前,高級職業經理人、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品牌中國產業聯盟專家馬超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在華鞋企外遷對我國的制鞋業來講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因為這能逼著一部分企業走自強道路,也能完成OEM界的一次整合和洗牌;壞的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中小型企業必然遭到清洗。一次洗禮總會分出優劣,剩下的都是精品。”
馬超認為,中國鞋業制造的必然選擇和出路肯定是做品牌。但是這是漫長的過程,目前各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資金水平都達不到。中國鞋業目前迫切從“數量規模型”向“技術品牌型”轉軌。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區域經濟研究專家丁力對于像阿迪達斯這類企業“飛走”后,代工廠困境背后的問題更為擔憂。在他看來,廣東還談不上制造業升級,先要完成從組裝業升級到制造業,然后才是品牌化、創造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