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內銷不是萬金油 福建鞋業需謹慎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企業該如何有效應對?政府該如何作為?在2月13日的泉州市外經貿工作會議上,福建省外經貿廳廳長楊彪就上述問題作了論述。
不可盲目轉內銷
背景:在國際市場需求迅速萎縮的背景下,外貿出口日益步履維艱,不少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內,而有不少專家學者也指出,中國經濟的發展要逐步從依靠貿易的擴張轉變為依靠內需的擴張,鼓勵外貿企業大量轉向國內市場,一時間,企業由外銷轉內銷成為一個熱點。
楊彪:對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問題,現在眾說紛紜,我個人覺得,大量出口企業轉向內需,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福建的省情。內需是由投資和消費組成的,投資方面,現在國家已經出臺4萬億的投資計劃,這些錢很大一部分是投到基礎設施上,這對經濟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拉動作用,會拉動其他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但這次投資拉動完了以后,后續能不能再投入,而且兩年后會不會再造成新的產能過剩,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企業在上新項目的時候,對這個要有清醒的認識。
不要隨便地講現在外需不行了,趕緊占領內需市場,有的省份主管部門鼓勵大家趕緊轉內銷,但現在出了問題,造成了兩頭空,外面的訂單沒有了,里面的市場又開拓不了。
政府應該先救企業
背景:從去年國家提出4萬億投資計劃以來,各地政府紛紛出臺自己的投資計劃,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投資作為走出目前經濟困境的主要手段。
楊彪:在這么一個艱難的時刻,國家提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從我的觀察來看,有些地方出的政策基本上是著眼于調結構。
在救市的過程中,我們福建省跟別的省不一樣,經濟的外向度很高。在這種省情下,我看首先就是要保企業、保產業、保市場份額、保出口增長,這才是我們根本的東西。
2009年將是十分艱難的一年,很多企業已經在生死線上掙扎,瀕臨倒閉,救這些企業,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外經貿是福建經濟的支撐,不能倒,再困難也要救他,如果不救這些企業,我們就沒有經濟發展的基礎,當我們想調結構時,企業都已經倒了,我們還怎么個調法,只能從頭再來。
引資要圍繞產業鏈做文章
背景:金融危機蔓延之后,由于引進外資的門檻和成本提高,境外投資者信心不足,包括泉州在內的福建不少地市出現了引資后勁不足的問題。
楊彪:貿易的發展,一定要著力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利用外資,我們引大項目可以,因為大項目對拉動經濟發展對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我們現有產業發展的缺陷在哪里,產業鏈缺失在哪里。
改革開放30年,福建周邊都出現了一些很有競爭力的產業。但是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沒有一個產業是具備競爭力,35%的東西我們可以自己生產,65%是依靠物流配送完成的,所以我們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依托于外面,我認為在這方面要加大力度去研究,在招商引資地時候不要盲目地有項目就接,而是著力于產業鏈的補充,著力于培育幾個有競爭力的產業,以此形成投資與貿易的良性互動機制。
企業要善于打破國際營銷壟斷
背景:中國制造長期游走于價值鏈的最低端,金融危機的蔓延,是否能成為中國制造邁上產業鏈高端的一個契機?在這種背景下,企業該如何化危為機。
楊彪:我們貿易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國際市場的營銷路子被壟斷,所以國際市場營銷的路子什么時候打開,我們的外貿就可以上一個大臺階。
在這方面,漳州有一家企業就做得很好。去年,這家企業得到一個美國客戶申請破產的消息后就著急了,趕到美國去找討債。后來干脆就提出了收購,因為這個美國客戶是一家有著87年歷史的名牌企業,在全美有3000多個銷售網點,收購的價格原來需要1200萬美元,但金融危機后大幅縮水,只花了800萬美元就買了下來。
去年8月份,漳州企業開始利用這家收購的企業給自己下單,我們過去看了一下,利潤起碼是原來的5倍,到今年基本收回成本,而且又在想利用美國的這家企業的網點,往歐洲拓展。
這就是我們中國企業的機遇所在,希望大家在這個時候要有創意,我們能不能研究一下國際市場,研究一下過去的客戶,能不能把他拿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