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生存法則:敢為行業先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極大地沖擊了中國的服裝產業,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還依然能看到安踏、特步等晉江鞋業成功轉型的案例。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極大地沖擊了中國的服裝產業,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還依然能看到安踏、特步等晉江鞋業成功轉型的案例。安踏的成長歷史其實是中國服裝(3.80,0.00,0.00%)產業演進的歷史縮影,也是中國服裝產業生死轉型的成功模式之一。
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位晉江人從泉州當時赫赫有名的耐克鞋廠(1983年由美國耐克公司投資,后遷往福建莆田市)將旅游鞋生產引入了晉江,這一看似偶然的最早的代工行為,徹底改變了晉江今后的歷史。今天,這里成了中國著名的生產運動、旅游鞋為主的“鞋都”。安踏、特步、德爾惠等國內知名的運動類鞋業的名牌均出自于此。
當年的代加工迅速帶動了晉江的制鞋產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晉江幾乎家家做鞋,人人做鞋。1993年,整個晉江有大小鞋廠3000家左右。但隨之而來的是快速發展的危機。由于制鞋企業良莠不齊,很快晉江鞋業出現質量危機,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星期鞋”,鞋子穿一個星期就壞了。晉江鞋業信譽嚴重受損,剛剛打開的內需市場漸漸地拋棄了晉江的制鞋企業。這時候,大家將目光紛紛轉向國外產品代工和貼牌出口。
1991年,年輕的丁世忠成立了安踏公司,和所有初創企業一樣,剛剛成立的安踏將所有的資源和精力都投入在生產和銷售上,基本上沒有任何營銷費用可言,完全憑著顧客的口碑進行傳播。幾年下來,產品銷量雖不犯愁,但卻沒有任何品牌可言。
但1997年的金融危機,讓丁志忠徹底認清了出口代工模式存在的巨大隱患,中國企業的真正立足點還是在內需市場,于是,安踏大踏步地建立全國營銷渠道,開始了大范圍的全國性品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