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企業必須遠離山寨精神
時下,“山寨”熱得冒泡。“山寨”行為不斷克隆繁殖,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甚至有人提出要建“山寨”產品一條街,物質文化一起上,打造獨具特色的“山寨大觀園”。縫紉機行業的山寨行為近兩年由于市場環境不好,日子有點不好過。原本我們有不少縫紉機企業也都是通過“山寨”行為發展起來的。
2008年,“山寨”一詞確乎常見于報章和網絡,原以為是與“梁山好漢”一類行為有關。但后來見多了,才知是廣東話概括的一種行為,仿造、快速、平民是“山寨”的特征,小作坊、超低價、“天女散花”式銷售是“山寨”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有人說,最初的“山寨產品”是從手機開始的,水貨,價格極低,迅速占領城郊結合部的大工地。
對照“山寨產品”特征,發現其實“山寨”并非始于手機,仿造、小作坊、低價,大家一看并不陌生,應該有些年頭了,而且這些產品在一度時期,似乎也為服裝市場“繁榮”帶來了一定實惠和推力。
“山寨”型產品實質上是一種極低成本的模仿,它瞄準的是主流品牌產品的包裝和部分功能,自己稍加“改造”就出去了,不繳增值稅,不繳所得稅,也不用產品研發的成本,更不用廣告營銷費用。這種形式在企業創業之初,可能也為其不同程度使用,仿造對于“初出茅廬”的企業也許是一條路子,在國家法規還不怎么完善的時候,也許嘗到了一些甜頭。但經濟發展到現在,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受到重視,要是企業商家還熱衷于這種“山寨”手法,肯定難有大出息。
如果說,一些縫紉機企業起始曾有過“山寨”行為,并不為過。但在目前經濟和市場形勢下,還抱著“山寨”衣缽不放,顯然已很不合時宜。雖然媒體和網絡上有人在大賣“山寨”,甚至衍生出許多文化類“山寨”產品。但對志存高遠的企業來說,不應有拾取這種“草根”的“借口”,而只有走出“山寨”,及時變身,提升自己的產品品位,真正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創出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發展正道。
隨著時間推移,競爭的激烈和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市場向企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一成不變的老路注定越走越窄,要發展就必須培養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要有自己特有的東西,單純跟著別人屁股“山寨”,自然沒有出路。企業商家要是這山看著那山高,襪子好了做襪子,飾品好了追飾品,看別人某個品牌玩具“暴利”又丟下老本行去搞玩具,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最終兩頭落空,損耗企業元氣。
企業要做大做強,肯定要千方百計培育自己的品牌,像“中捷”、“杰克”、“通宇”、“標準”等等。踏踏實實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激發產品生命力,充分利用企業優勢,遠離“山寨”。在新的一年里,我們的企業商家也應眼睛向內挖潛力,眼睛向外看市場“風向”,在自己的行業里不斷進取,把產品做細做好。當產品里自己創新的東西凝聚得多了,也許應對危機的那扇大門也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