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服飾家紡市場:提高紹興紡織業競爭力的有力引擎
找上門來的服裝設計師
1月3日,服裝服飾市場正沉浸節日的喜慶之中,來自杭州的設計師周先生又一次臨門。和大多數顧客不同,周先生卻是服裝設計兼供應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新產品,迅速推廣上市。
在中國輕紡城服裝服飾家紡市場沒有建成前,周先生的一半時間在輕紡城,另一半時間在杭州四季青批發市場。聽說中國輕紡城服裝服飾市場開張,首日周先生就趕至現場,并看中了“小玩皮”童裝店,希望自己設計制作的產品能在第一時間掛上“小玩皮”童裝店。對周先生來說,如果能在輕紡城采購面料,又根據自己的設計在輕紡城加工成衣并上市,就可以大大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以一級批發商的價格拿貨,一個電話就可以送貨上門,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利好,意味著我不再只是零售商,還是批發商。”“小玩皮”店主俞先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含義,“如果市場內像我這樣的店家多了,整個市場就是輻射周邊地區的一個批發市場。”
發展終端產業是必由之途
意大利安博思集團高級合伙人叔卡帝先生指出,中國紡織業要重新定位自己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加大成衣在紡織業中的比重,培養自身的研發設計、成品設計、品牌輸出等功能,通過這些功能的集聚,從而提升自己在國際產業鏈競爭中的能力。
中國輕紡城20多年的發展之路,伴隨著一個遺憾,那就是“恨布不成衣”。產業鏈的不完整,致使服裝業沒能像面料那樣得到壯大發展。修補產業鏈,可以加速我縣整個紡織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輕紡城服裝服飾市場招商信息傳出后,1200多家經營戶、500多個服裝品牌很快集聚。來自馬來西亞的Jefferson以柯橋店為國內總經銷店,不到半個月,就談妥了三家經銷店。而香港“老銘人”則以柯橋店為浙江省總經銷店,公司負責人王良對這一品牌的市場前景充滿了信心,稱柯橋有這么多的布商,是個發展服裝貿易的良好平臺,選擇在這里作總經銷店沒有錯。
產業鏈整合的快捷平臺
一個優秀的市場,不僅僅是產品貿易的平臺,還是信息發布平臺,更是產品研發的平臺和產業鏈整合的快捷平臺。
“市場化的結果是市場的分工必將越來越細,一個成熟的終端產品市場,都會有一個設計師群體,”服裝服飾家紡市場管委會副主任沈關祥告訴記者,一年前,他考察調研全國各地服裝服飾市場,就發現了這一市場規律。
實際上,紹興縣不少企業也看到了發展終端產品的可行性,家紡業是其中較早付諸行動的。去年,我縣家紡行業中的窗簾,基本實現了由中間產品向成品的過渡。“原來很多經營戶只是被動地接單,替國外采購商生產一些半成品,現在他們直接把窗簾生產成成品,讓成品直接走進了‘沃樂瑪’。”紹興縣印花布行業協會副會長黃節清告訴記者,同樣是家紡的床品,利佰家、金鳳凰、羅薇、三禾、依麗莎等不少經營戶都有經營成品的打算,而不少服用面料經營者,也看上了成衣這塊處女地,“彩虹莊”、“德龍·莎美特”等不少品牌面料企業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成衣品牌。剛剛建成的服裝服飾家紡市場,無疑為正在轉型升級的紡織企業和經營者提供了一個快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