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行業,農民工去留兩彷徨
長三角農民工就業調查
然而現實中,還是有不少農民工只有選擇離開。王甌翔建議,政府應當出臺政策,多渠道優先考慮農民工就業問題。否則一旦經濟復蘇,就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空前的、大規模的“民工荒”。
這一次,18歲的虎良平,沒有選擇去珠三角的東莞,而是前往長三角的溫州,開始自己新的打工生涯。他在家鄉——貴州威寧縣牛棚鎮三河村——過年時,一些老鄉對他說,在溫州找工作還比較容易。
離開人聲嘈雜的溫州火車站廣場,虎良平和老鄉來到溫州 “中國鞋都”。這里聚集著幾十家溫州大型鞋革企業,也是往年招工量最多的工業園區之一。和他一同來的老鄉,去年就在這些鞋廠工作,據他們說待遇還可以。
但讓虎良平感到不安的是,現在園區的生產比較冷清。今年企業開工時間普遍向后推遲了一個星期。溫州川耕鞋材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趙立中說,最近公司鞋材訂單偏少,30臺機器中只有七八臺在生產。
2月10日,在園區的前陳路上,只有少數企業的大門口放著招聘廣告,招工量一般在20人至50人不等,普工月工資在1200元左右。而往年此時的招工量都在七八十人以上,待遇也比現在高。
之前的3年時間,虎良平一直在東莞打工,干過許多工種。他始終覺得打工生活比呆在家里自由多了。下班后,虎良平常和一群熟悉的玩伴去網吧上網、逛電子游戲廳。每到月末,上月的工資已經花銷殆盡。
這樣的生活在去年下半年有一些變化。去年他在東莞一家音響廠上班,剛開始工廠業務還比較繁忙,他每天都要加班幾個小時。然而自9月份以后,工廠的訂單開始大幅度萎縮,他的工作也變得“悠閑”起來。他每天上班不是看報紙,就是和車間同事聊天。最后工廠索性關閉了。
來到溫州的虎良平不僅仔細向老鄉詢問了溫州企業的工作制度,還考察了企業周邊的生活設施。在東莞,大部分企業嚴格實行 “8小時工作制”,加班有加班費,規章制度比較規范透明。而在溫州,一些鞋企每天上班十幾個小時,工資、加班費界限不清晰,勞動強度大且收入僅比東莞多一點,企業周邊網吧、游戲廳也比較少。
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虎良平對此次溫州之行有些失望。但是他一直沒有后悔自己出來打工。
今年春節,父母希望大兒子虎良平留下來,幫助家里種植煙草、玉米(1609,7.00,0.44%)、稻谷。虎良平說,父母每年在家種植一萬棵煙草,收入在3.5萬元左右,再加上玉米、稻谷收入,一年下來收入還是不錯的。“如果我留在家里,農忙時可以不叫小工,煙草也可以早收賣個好價錢,至少增收5000元以上。”
但這些并不能說服他留下來。他已經對家鄉泥土公路上飄起的塵土,以及家家戶戶還在燃燒的煤炭焦味,感到很不適應。更重要的是,他與村民難以溝通,一次鄰居指著他染成的棕紅色頭發說,怎么外面環境這么差的,你頭發都變成棕紅色了!
臨行前母親拿出1000元,囑咐兒子在外好好工作,這讓初中未畢業、又沒有專業技術的虎良平 “感到一絲難受”。為此,他向父母承諾,計劃今年存5000元。至于能否兌現這個承諾,他心里也沒有底。他說,在溫州找工作“難度”也很大,如今自己只是個“城市的過客、家鄉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