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狂缺資金也緊張 珠三角6萬港企倒閉過半
據香港工業總會一位負責人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珠三角從事加工貿易的58500多家港企中,有幾乎接近一半的數量難以熬過這輪金融風暴。
傍晚6點,是香港森成制衣廠下班的時間。三三兩兩的工人緩緩走出車間,冷清的工廠和往年人潮洶涌的下班人流相比,顯得有些不協調。
“今年暫時只招了不到200名工人,看看情形再說。”香港老板成嵐雷這樣說。這家在東莞常平鎮開辦已逾20年的港資企業去年工人最多時,還擁有1500名。
由于訂單減少,香港森成制衣廠原本三層的廠房,現在只留下一樓的車間開工,二三樓封閉。
在成嵐雷的圈子里,“基本上沒有不困難的外貿企業”。特別是港資企業,因其所處的地域特殊性和幾十年來形成的港資企業文化等,在這輪金融風暴中,受沖擊更加強烈。東莞市副市長江凌也認為,港資困難程度不只超過了東莞本土的民營企業,而且超過了臺資、日資、韓資企業。
據香港工業總會一位負責人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珠三角從事加工貿易的58500多家港企中,有幾乎接近一半的數量難以熬過這輪金融風暴。除去去年倒閉的近1.5萬家和今年春節過后沒有再開業的2000-3000家,從現在開始到經濟復蘇,仍將有10000家港企要倒閉。
珠三角的港企在過去的30年里經歷了其花樣年華。然而,珠三角港企因何在經濟衰退中特別脆弱?
訂單生死線
“訂單就是加工貿易企業的生命。”研究外向型企業多年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系主任林江教授說。
然而,正是這個被稱為“生命”的東西困擾了大部分困難港資企業,有很多外貿港企甚至數月零訂單。“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大的訂單。今年開春后企業幾乎難以正常運轉,訂單都是零碎的。”成嵐雷坦率地告訴記者。
“接到訂單就做,沒有訂單就只有停工。”成嵐雷把渴望訂單的日子比作是煎熬,而這種煎熬,已經持續了近一年。“2008年的訂單量是2007年的一半,而今年的狀況,現在只能觀望。”
即使是現有的少量訂單,也讓成嵐雷苦惱不已。“訂單價格太低,基本沒錢賺。”成嵐雷說。
另一家廣州的港資企業——潤景鞋業有限公司,境遇幾乎和森成制衣廠如出一轍。老板衛凌對記者表示:“上半年估計沒有什么起色了,怎么樣才可以緩解?這很難說,看經濟的形勢吧。”
“如果歐美經濟沒有好轉,國外訂單就不會到來。三來一補企業就沒有補救的希望。”林江直言。
林江認為,曾經擁有訂單和管理優勢的港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優勢已經不再擁有。“相反,其在融資和成本上,和本土民營企業相比,存在著更大的劣勢。”一家信用擔保公司經理說。從春節過后到現在,這位劉姓經理一直在組織力量,對和該公司有業務來往的企業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