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國內中小鞋企市場五大軟肋
去年無疑是多事的一年,自然災害頻頻,金融風暴兇猛來襲。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驗著我們的綜合國力,考驗著消費者的投資信心與消費信心。過冬的心理使得消費者回歸到了理性的消費,在購買力上主要集中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鞋服的購買率也受到了影響。
但分析市場反應,我們會發現一些不完全與大環境吻合的情形,仍然有一些企業,尤其是運動鞋企得到了不錯的發展。以福建安踏體育為例。其今年前9個月營運數據,批發業務售出2067萬件鞋類制品,較去年同期上升48.7%;運動服批發業務增44.7%,總數達2865萬件。這樣的業績一方面是資本擴張的力量,更是在2008年奧運年來蜊時,消費者年輕化、個性化、休閑化的消費心理被進一步被觸發的市場反應,休閑運動用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與之對比的是,以紳士鞋為主的溫州多數鞋企,面臨著的是產品老化,亟待調整產品結構。
從渠道的角度來看,據浙江在線報道:當勞動密集型企業普遍還處于成本上漲困境中時,今年在全國各個銷售市場召開的溫州鞋業秋鞋訂貨會上,最高達50%的秋鞋訂單增長幅度,以及不同程度的鞋子單價提升,讓溫州很多鞋企老板暫時松開了皺緊的眉頭。然而這些情況似乎只出現在某些一線品牌,中小文化館業,尤其是溫州的中小企業的情況似乎并不樂觀。一些中小企業主在與筆者交流時,多有抱怨今年的訂貨比往年更加保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已有庫存沒有得到合理的消化。經銷商的欠款沒有到位;另一方面是面對宏觀環境的信心不足。
面對市場的連鎖反映,以溫州為代表的中小型制鞋企業,面臨著多重的壓力。
資金鏈的短缺
保持良性的現金流,是企業經營的關鍵問題。由于目前行業中盛行的三角債,使得企業無法向供應商兌現承諾,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出貨周期,進而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發展策略。另一方面,銀根緊縮的經濟政策,使得領先貸款堅持的企業,再也沒有辦法投入,一不投入市場就開始反彈,員工也不斷離職。
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
為了提高基層員工的生活在水平,同時又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政策的相關政策頻頻出臺。首先是新《勞動合同法》的出臺,直接讓中小型企業倍感壓力,現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維持原來相對低成本的勞動生產力,這不單是工資問題,還包括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等方面。這讓原先生產利潤就不高的中小企業面臨著倒閉的危險,其利潤再出不能與生產成本保持平衡。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