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了走內需驅動型發展道路的時候
- 如果不是因為金融危機,深圳市浩景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也許現在還是一個純外貿企業。這家企業以生產廚房小家電和日用陶瓷為主,產品全部出口到歐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直到去年9月份,其年銷售額還能達到1300萬美元,但是金融危機使其訂單迅速下滑了一半。
“如果不轉向國內市場,我們真不知道怎樣發展。”該公司副總經理陳軍坦言,浩景豐已經把市場重心完全轉移到國內。浩景豐只是沿海地區千千萬萬正在尋求國內市場出路的企業之一,金融危機迫使他們調轉船頭立足國內市場。
擴大投資拉動內需迅速啟動
中央政府已明確將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表示,對于眼前的經濟危機, 短期還是主要靠投資需求來拉動。
國務院已原則通過了十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十個重點產業分別是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和物流業。
專家說,目前,我國很多產業存在著極度分散、布局不合理、高耗能、環境污染等現狀。因此,振興產業,絕不僅僅是投資那么簡單,而是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比如汽車、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產業振興規劃,著重提出了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加快行業重組。
擴大內需政策已不同程度地顯現出積極效應。有關專家指出,信貸投放有所增長顯示了經濟形勢已經出現了好轉的信號。去年11月份,新增信貸大約4769億元,12月份7400億元,今年1月份16200億元。
警惕新一輪低水平重復建設
一些專家指出,靠投資擴內需要謹防出現新一輪盲目建設。如果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那么,這樣的投資將造成“內需性浪費”。
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提醒,投資對擴內需、促增長的作用直接、迅速、立竿見影,但一旦政策放松,地方盲目建設、重復投資、忽略環境和社會代價的投資有可能大行其道。因此,政府應將擴大投資規模和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國民經濟區域布局和縮小城鄉、中西部差距結合起來。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研究員張漢亞也提醒,投資的“市場準入門檻”不能放松。他說,為擴大內需,國家采取一些鼓勵投資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放松環保、能耗、技術、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準入標準和嚴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