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鞋機信息化推波助瀾
溫州市甌江鞋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在溫州是數一數二的鞋機生產廠家。鞋機是隨著制鞋行業發展而興起的鞋業原料,主要是鞋底產品。早期,鞋底的生產大都通過人工進行,每天產量寥寥可數。鞋機出現后,一天之內一個人操作可以完成幾百雙,一個車間的流水線一天的產量可以達到幾萬或幾十萬雙。雖然產量很大,但在甌江鞋機一點也看不到鞋機生產的場面,甌江鞋機信息部經理張烽告訴IT168記者,信息化幫助甌江鞋機優化了制造外包、技術與銷售服務在手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甌江鞋機正向著加強服務、精細化管理的下一步邁進。
甌江鞋機的獨特商業模式
將鞋機生產外包是甌江鞋機的獨特商業模式,機器拆分開來會分為電機類、易耗材類、配件類等,甌江鞋機將這些不同的配件拆分并分包出去,在甌江鞋機所做的是產品開發和零部件設計,并將產品組裝起來,同時,甌江鞋機也承擔對自己產品的銷售和售后服務。
雖然掌握了最核心的設計開發和技術環節,獨樹一幟地樹立了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但甌江鞋機從1990年建廠的早期,跟溫州大部分企業一樣,采取的是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它限制了鞋機產品的制造成本,同時在管理方面消耗的費用也特別大。
早期,沒有任何IT設備和現代化技術的輔助,甌江鞋機的銷售曾遭遇令人頭痛的難題。每位銷售經理面對自己所負責的區域,制定下一季度銷售計劃時,很難拿出更多更好的科學數據,只能根據經驗進行決策,市場需求也只能憑感覺來估測。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如果某個月實際業務量非常大,但由于前期生產計劃下得少,生產量就跟不上銷售量;而如果預估過高,生產備料備得特別多,產品生產量很大,但市場又無法消化這些產品,不僅造成積壓,還占用太多流動資金,給企業帶來財務困境。
如果說生產量跟銷售量無法實時做到一致,還不足以對企業產生致命危險,但缺乏信息技術輔助的管理模式,面對技術流失或行業機密外露的境況以及由此造就出來的競爭對手,就令鞋機廠上下坐立不安了。
從2000年開始,當時年產值只有一兩千萬元的甌江鞋機發現這些問題很嚴重。“對于制造業來說,雖然我們不支持壟斷,但是保持一定的技術先進性還是有必要的。”張烽說。一個偶然的機會,甌江鞋機的老總跟別的企業接觸時,發現OA在一些企業的應用效果很不錯,在溫州從善如流的風氣引領下,甌江鞋機老總當機立斷上一套OA系統,以彌補公司管理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