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晉江鞋企匹克的新營銷戰略
與眾多體育品牌在2009年保守的做法不同,匹克在戰略上進行了轉變——先做品牌再做市場
在目前的經濟不景氣狀況下,是應該守住錢包不花錢,還是該大手筆地投入企業呢?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但顯然,中國的運動品牌匹克則選擇了后者。在金融危機的劣勢環境下,匹克集團將2009年的戰略轉變為利用壟斷的國際最高端籃球賽事資源謀求新格局的戰略,在2009年匹克和國際籃球聯合會(簡稱FIBA)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至此,匹克已經壟斷了國際最知名的兩大籃球賽事資源。
要得到這個殊榮,匹克需要花費巨額的費用,這筆費用對于匹克來說真的值得嗎?
先品牌后市場
與眾多體育品牌先做市場再做品牌的傳統道路不同,匹克在營銷體系上進行了創新——先做品牌再做市場。與NBA合作的4年中,借助NBA的全球影響力,頂級球員身著匹克戰靴征戰NBA的畫面通過鏡頭為品牌獲得了全球性的知名度,“PEAK”標識也籠絡了全世界的“粉絲”,國外市場的推廣進程迅速,在某些區域,如在黎巴嫩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擠進了前三。接下來,遍布亞洲、歐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十幾個主要國家的經銷商將借助品牌影響力的東風,加速市場占有。而據了解,匹克2008年的銷售額增長了高達80%。但這種增長的趨勢在2009年還會繼續嗎?
匹克集團總經理許志華表示:“目前已經到了NBA推廣收獲的季節,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更多的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而這正是我們進軍國際市場的最佳機遇。”但顯然,現在還不是坐等收獲的時候,匹克不僅進一步深化在NBA的合作,而且將FIBA收歸麾下,打開了國際化進程另一扇捷徑之門。
新營銷戰略
伴隨著各大知名賽事的影響力,“賽事營銷”已經成為眾多企業拓展市場、鞏固品牌的慣常營銷行為,但多數停留在以冠名、贊助進行謀篇布局的水平上。匹克在2009年的突破對于其他中小企業而言是否也是一條可行的轉變之路呢?
類似這樣的和體育賽事合作獨辟蹊徑、深入挖掘賽事資源的“賽事營銷”對于絕大多數運動品牌中小企業而言,是具有風險的。但營銷專家認為,匹克的“STAR TEAM”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深度賽事營銷模式。
據了解,所謂“STAR TEAM”是匹克在簽約NBA球星代言的基礎上,推出的優化代言人資源利用的創新模式。目前,匹克的7位代言人中涵蓋了籃球場上的各個位置——得分后衛、小前鋒、大前鋒、中鋒、控球后衛等,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匹克的全明星陣容球隊,即“STAR TEAM”。
2009年,這支“STAR TEAM”將配合“I CAN PLAY”及“先上場”的品牌內涵,開展比賽、訓練營等一系列活動來配合匹克在華的相關推廣。“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國際化和專業化路線,而且這樣的路線正不斷深入,依托世界級的賽事,讓更多的世界級專業球員穿上我們的戰靴。匹克要讓世界看到,我們與NBA的合作不僅僅是口號,也不僅僅是市場合作伙伴,而是全方位的戰略合作伙伴,我們要深度介入NBA的每一個細胞。”許志華說。
對于擁有相對穩定市場和一定國際知名度的匹克來說,這條賽事營銷的模式的確可以為他更快地從中國市場走向世界助力,但是對于其他經濟實力疲乏的企業而言,這樣的大手筆賽事合作則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2009年,對于某些企業而言也許真的是一次機會。21世紀是品牌的世紀,消費者對名牌的青睞是主要表現,營銷為王是達成品牌市場表現優異的重要手段。匹克總經理許志華在2009年尋找的道理則是:“營銷只是市場王者的一件利器,質量品質才是更為重要的武器,只有這兩把利器在手,才能在2009年突圍。”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