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集團成功重組的樣本意義
如果不是政府出手及時,如果不是邱繼寶個性頑強,如果不是同行相助有力……飛躍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飛躍集團),這家久負盛名的私營企業,也許已成了“過眼煙云”。
2008年3月,飛躍集團因資金鏈斷裂引發財務危機,企業命懸一線。10個月后,飛躍集團最終實現核心業務重組,轉“危”為“機”。飛躍集團出現財務危機是去年以來最早反映國內大型私企遭遇生存危機的標志性事件,其重組過程對于當前國內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來說同樣具有樣本意義。
差點崩盤
浙江中小企業眾多,對于宏觀環境變化的反應向來敏感。然而,這一次“狼來了”的警報卻是由一家大型私營企業集團率先發出的。2008年3月底,我國縫紉機行業龍頭企業、入選中國十大世界影響力品牌的飛躍集團自曝陷入財務危機。
據飛躍集團所在地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有關人士介紹,當時,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美國次貸危機以及自身管理缺陷等因素影響,飛躍集團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不但登門討債的債主絡繹不絕,企業的銀行賬號、不動產也被法院凍結查封。臺州市政府在一份報告中認為,“由于財務危機,飛躍集團自身已無法支撐,面臨崩盤危險”。
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將飛躍集團出現財務危機的原因概括為三方面,一是宏觀環境變化使其成本大大增加,二是近兩年固定資產投資過快造成企業資產“固化”,三是企業股權單一導致決策風險過于集中,隱患早已埋下。
當時,飛躍集團5000多名員工能否保住工作崗位,飛躍集團身后的近千家配套廠商能否保住飯碗,為飛躍集團提供貸款擔保的企業能否保持穩定,皆懸于一線。深陷窘境的飛躍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邱繼寶直言:“那些日子,我一直忍辱負重。”
政府出手
得知飛躍集團的處境后,浙江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審時度勢,果斷出手,拯救“飛躍”。2008年4月初,臺州市和椒江區在第一時間為飛躍集團注入9500萬元財政借款,幫助企業維持正常生產;浙江省政府隨后召集飛躍集團各家債權銀行開會協調,使各家銀行達成了“不壓貸、不抽資、不起訴”的協議。
“非常時期的危機應對,必須要有黨委和政府的強力介入。‘飛躍事件’反映的并不是單個企業的經營問題,而是國內外經濟環境的綜合體現。保飛躍集團不但是為保住‘飛躍’這塊來之不易的民族品牌,更是為保飛躍集團的配套廠商、擔保企業乃至區域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椒江區委書記王建平說。
浙江省高院專門為飛躍集團推出了一項集中管轄制度。2008年7月,浙江省高院要求凡涉及以飛躍集團為被告的民事訴訟案件和執行案件統一由臺州市中院受理、審理和執行。臺州市中院據此受理飛躍集團債務訴訟案件18件,促使原被告達成了分期歸還借款的債務處置協議,使法院得以依法解除凍結查封措施。
終于,飛躍集團從懸崖邊上被拉了回來。盡管2008年產能大幅萎縮,但當年飛躍集團依然實現進出口9123萬美元,其中縫紉機出口4700萬美元,出口額繼續保持全行業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