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危機后的中國服裝品牌——叩準“下一個黃金十年”
“再也不會有過去10年那樣的好時光了”!幾乎每一個服裝人都這樣感慨,代理商早早在工廠門口排隊拿貨,品牌商一年開200家分店,服裝市場的運貨通道從2個驟增至8個,企業資產從1萬變成數十億……這樣的好時光,正隨著經濟危機的蔓延和持續一去不返。
這是中國服裝企業第一次集體經歷如此深重的危機,陷入的又是同樣陌生的困局。
已有14年歷史的中國服裝論壇,在分析研究這場深重災難下的行業變化軌跡時,決定以服裝行業目前最為困惑、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點作為“2009中國服裝論壇”的主題:如何重塑危機后的中國服裝品牌?
這一議題不僅吸引了業內的資深人士,更引發了包括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著名經濟學家劉樹成、黃衛平,原外交學院院長、歐洲科學院副院長吳建民,日本良品計劃(MUJI無印良品)株式會社會長松井忠三,現代營銷學的創始人之一米爾頓·科特勒,國學大師王邦雄等20多位重量級人物的濃厚興趣。這些在全球各個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知識精英,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國服裝”——這個曾經的中國制造業飛速成長的領跑者。
據悉,參加論壇的嘉賓將針對議題內容著重“術”的解構,即給服裝企業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建議,而非粗線條的“道”——這是14年來,中國服裝論壇議題討論難度最高的一次,也是受關注度最高、主講嘉賓陣容最為強大的一次?! ?/p>
困惑一:新經濟環境
新經濟環境,青睞多元化,還是獨特競爭力?
新經濟環境,將加強監管,還是著眼創新體制?
新經濟環境,是海外抄底,還是發展農村市場?
早在5年前,甚至更早,中國的汽車、電子、房產、股市等資本流動最為集中的幾個行業,就已認同“經濟學規律”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然而直到2007年,中國紡織服裝業開始呈現“不穩定”發展跡象時,許多從業人員才發覺,宏觀經濟原來一直在“主宰”微觀企業的命運。
尤其當產業真真切切被這場金融危機重創之后,權威經濟人的經驗分析已迅速成為各個行業決策者制定下一步發展目標的重要參考。
“郎咸平是曾經受邀到中國服裝論壇的經濟學家,他的許多經濟觀點目前已經得到驗證,我相信經濟學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給企業帶來不一樣的命運。”一位業內知名企業家決定攜其手下三位高管參加本次論壇,他名下的產業包括國內3個知名服裝品牌,在2008年第四季度,國內26個城市的市場銷售全面下滑——這類現象在內銷企業中相當普遍,由于下滑幅度小,他們依然耐心地尋求持續發展的機會,同時,逆境使得公司整個管理層幾乎不約而同地對宏觀經濟表示出高度關注。
商務部專家、中國經濟態勢分析十人組專家梅新育以及著名經濟學家黃衛平,這兩位經濟學權威人士將擔任2009中國服裝論壇的“宏觀環境與微觀企業”的主講人。
中國服裝論壇秘書處的相關負責人透露說:“目前我們最為關注的幾個大問題,包括現在和以前發生過的金融危機有何異同,各國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國外品牌對經濟危機的處理方式是否值得中國服裝品牌借鑒,服裝企業目前該規避什么,中國服裝企業在此次危機中將會有哪些收獲等等,這些都屬于重點議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