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是否應該貶一下
“匯率的決定因素不僅是經濟因素,還有政治、外交的因素。”
在奧巴馬登臺執政后,美國政府首次就中美經貿關系的表態,內容就是“中國正在操縱人民幣匯率。”顯然,中美貿易收支不平衡、中國的貿易順差讓美國認為自己吃了虧。
中美國際貿易收支不平衡是兩國經濟結構因素的差異構成,美國不會不明白這并非人民幣匯率所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實現有效升值21%,但美國并未因此改變逆差的形勢。
美國政府的言論用意很明顯:給人民幣匯率施壓,并為自己的貿易保護主義尋找借口。
人民幣匯率的壓力除了早已在學界熱議,這次也引起了中國政府高層的重視。
近期,歐洲之行溫家寶總理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匯率,隨同總理前往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主要負責與各國政要、專家探討匯率問題。回國后總理馬上在中南海召開了會議,會議的主題還是匯率。
控制匯率轉嫁危機
“我們不僅要頂住升值的壓力,還要貶一下讓美國人看看”。
目前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從學術的角度是升還是貶觀點不一,甚至中國的學者內部也存在很大的爭議。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判斷2009年人民幣兌美元至少貶值10%;而中國金融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磊卻認為人民幣的穩定升值預期將是一個中期經濟現象。
對此,李揚認為,匯率的決定因素不只是基本的經濟面,不能依據經濟數據代入經濟模型得出的結論就做出判斷,“認識匯率問題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美國提出人民幣升值的言論,也有他們的經濟學依據:根據購買力平價、匯率平價等數據代入模型得出的結論。李揚表示,按照經濟學原理討論匯率的前提是這個模型、數據以及理論是否有效可行。
如把美國和歐洲、英國的數據代入同樣的模型,得出的結論是歐元的匯率應該在1以下,英鎊匯率也不應該像現在這么高,但英鎊匯率一度曾達到2。
因此,李揚的表述是,“匯率的決定因素不僅是經濟因素,還有政治、外交的因素。”
最近五六年來歐元、英鎊對美元匯率一直在走強,如果根據購買力平價、經濟實力,這在經濟理論上是講不通的:美國經濟肯定比歐洲、英國好,按照現在情況至少不比歐洲、英國壞。
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也是一樣,決定因素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外交因素。
美國出現貿易逆差,中國出現順差,美國就認為中國的匯率被低估,試圖把調整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責任推給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