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客觀上促進鞋業資源調配
記者近日從北京產權交易所了解到,多家意大利皮鞋制造企業正在北交所掛牌轉讓股權,尚有一些意大利企業產權合作項目也在北交所的運作之中。北交所工作人員表示,外國企業批量來華融資,以前還從未出現過。
北京產權交易所3月10日發布7家意大利皮鞋制造商股權轉讓項目,股權轉讓比例為1%到100%,項目截止時間為2009年12月31日。
北交所工作人員表示,本次7家意大利皮鞋制造商股權轉讓項目都是屬于米蘭產權交易所與北交所的合作項目,項目企業均屬于意大利的中高端市場品牌,有關企業名稱、項目意向、融資轉讓比例以及轉讓價格等具體事項,需要有意向的企業和轉讓方進行進一步洽談。
轉讓公告顯示,這些意大利鞋企中,最早的成立于1910年,最晚的成立于1998年,有三家企業已有90年左右歷史。7家企業主要生產和銷售男士皮鞋以及女士鞋包,年銷售收入在400萬歐元到1700萬歐元之間不等,品牌多數定位于高端市場,銷售網絡除意大利國內市場外,還遍及歐洲、日本、美國等全球市場,都具有一定的國際品牌影響力和較高的設計水平。7家企業的股權結構主要有管理層持股、家族私人控股、股權投資公司控股等形式,經營情況穩定。
北交所項目代表李盾告訴記者,意大利皮鞋制造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加之其一直占據著高端市場,經濟危機給這些企業帶來的沖擊很大,都面臨著資金鏈緊張的問題,所以希望能夠與中國企業合作。這些企業的品牌、銷售體系以及設計水平往往是中國企業所缺少的,通過股權合作,中國企業能分享這些公司的設計、品牌與銷售渠道,提升實力,打開海外市場,進軍高端市場,扭轉中國制鞋業在國際分工鏈中的不利地位。
業內人士也表示,對于服裝、制鞋等傳統行業,不乏海外股權收購成功的先例,國內企業的做法往往是保留海外企業的產品品牌、設計機構及人員,利用中國渠道進行銷售。相對于歐美飽和市場而言,中國等新興市場才是這些傳統行業的目標,所以中國企業收購時,更應該重視其品牌在新興市場的影響力及其擁有的設計水平。
有人士也指出,此前中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并不順利,歐美國家的保護主義、文化、體制差異都造成了很大障礙。但在金融危機面前,不少歐美企業現金流出現問題,并購門檻相對降低,甚至主動尋求合作。意大利企業“瞄準”中國,不僅是因為中國有它們所缺少的資金,更因為中國有其所渴求的巨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