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沿海鞋業鞋材等外貿企業生存調查
“如果你下個星期再來虎門,我這個服裝加工廠就不復存在了。”王海聯用一塊布料擦拭著辦公桌上的座機——這部電話機上落了一層灰塵,顯然“無人接聽”狀態已有一段時間了。
王海聯告訴記者,最近正忙著為自己的工廠“料理后事”。
他的工廠位于虎門鎮一條偏僻的小巷內,極難尋找。虎門鎮是東莞八大支柱產業之一——服裝業的重鎮,這里是服裝加工企業的聚集地。在東莞市的外貿出口中,虎門一直占據很大的比重。去年以來,虎門鎮一部分外銷的服裝加工廠,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倒閉、停業。這種局面,今年還在持續。
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了這些企業的消亡?
王海聯是記者能夠找到的唯一愿意接受采訪的老板。這位“混跡”于虎門服裝業十多年的汕頭籍老板說:“周圍倒閉企業的老板我都認識,但你就別費心找他們了。因為每一家倒閉企業屁股后面都有一筆糊涂賬,躲還來不及,哪有心思在媒體面前說東說西呢。何況這又不是什么好事。”
記者見到了王海聯的工廠。廠區分外冷清,所有機器已經停止運轉,上面蒙著厚厚的一層灰塵。北面倉庫內堆放著大量的原材料,由于長時間沒有開工,最下面一層的材料已經霉變了。
廠區內,工人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打牌,有的看小說、聽音樂。
“平均每天走3到5個工人。” 王海聯說,“現在還剩下不到30名工人。金融風暴之前,我這里有980名員工。我還開設了分廠。”
“拿不到訂單,每天的人力成本、廠房租金、水電開銷近10萬元,實在是吃不消了。”王海聯的工廠是承接服裝訂單的外向型服裝加工企業,產品銷往美國。由于是貼牌生產,沒有技術附加值,利潤十分微薄。
“現在每天的開銷都是前兩年的積累,老本快吃光了!”王海聯認為,在東莞的100多個汕頭老鄉和他的情況大同小異,到今年年底基本上不會有人再把企業辦下去。
在虎門鎮的街上,記者觀察到不少商鋪貼著“此房出租,價格面議”的廣告。據當地人說,2008年前,要想在這里租一塊不足5平方米的商鋪,是很困難的。現在,這樣的廣告也在王海聯的工廠大門上貼著。
對于破解之策,王海聯的選擇是“關門”。
“這樣能損失少點。”王海聯皺著眉頭說:“我再觀望一陣,要是再沒有單子,就關廠回老家。”
他最近經常上網看看國外的經濟走勢和出口情況,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近幾個月狀況不會有好轉。”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