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備看2009服裝產業鏈資源重組
面對國家發布的針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新政,2009年服裝生產企業和設備制造行業更要抱團發展。在金融風暴中,如果說服裝行業的自救治表,那么互助則治本。為此,記者走訪了有關服裝生產、設備的行業組織和企業,問診一線。
行業組織者有為
從CISMA動手打通服裝產業鏈
面對2009年的經濟大勢,說到服裝設備一環,CISMA(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的動向最為產業人關注。為迎戰金融危機,它的主辦者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在第一時間果斷地召開了行業經濟形勢通報會。與會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由于受下游服裝行業重挫、國際經濟形勢惡化,還有服裝產業自身發展策略與結構缺陷的疊加作用,當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遭遇瓶頸,產值首次呈現負增長,整機生產全面下調,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出口呈現下滑趨勢,在經歷了連續8年高速發展后步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期。
面對記者反饋上來的服裝生產制造企業的問題,協會表示2009年服裝設備生產者們更在意來自產業鏈下游的一舉一動。
為此,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也從行業發展大勢上做出調整,其展覽部發言人說:“在今年9月舉行的CISMA上,在展示縫前、縫紉和縫后設備等服裝加工前端環節的基礎上,首度開辟‘服裝面輔料與配件’展區,增加面料、輔料、線、裝飾品、紐扣、拉鏈等制衣物料配套產品,方便服裝生產商在參觀CISMA的同時,也能了解到服裝加工產業鏈上配套面輔料的新品和發展趨勢。屆時,制衣產業鏈上的技術、材料、工藝將首度實現融合,設備、面料、輔料與配件作為成衣制造的前端環節將同臺競技。這成為CISMA展品在產業鏈上進行延伸的一次嘗試,更是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個新舉措。”
對此,一位從事服裝原料生意多年的山東企業負責人欣喜地說:“我們參加過各種面料展和服裝展。在參展過程中,我們覺得它們都有空白點。比如,服裝展上的買手只看重面料創意和設計,對面料工藝不能直觀地了解。而面料展上的買手在選到中意的成品時,也不能真切地體驗具體的生產技術。服裝面輔料與配件展區恰恰糾正了這一點。它的設立有利于不同的采購商將搜索設備產品與配套用料相結合,達到‘一展多看’的目的。”
設備生產者有方
進一步加強與服裝企業的合作
在走訪企業中記者得知,出口退稅率上調對拉動服裝外貿出口的作用畢竟有限。廣州一家紡織服裝企業對記者說:“退稅率在沒有上調之前,外商客戶就要求我們的生產廠家下調價格。為了留住訂單,不少企業被迫答應客戶要求,將退稅的很大一部分利潤轉移給了客戶,這可能是有關部門始料未及的。”更為嚴峻的是現在中國服裝行業手中現有的訂單也開始逐步向東南亞等地轉移。
從設備方面來看,10多年來,中國的縫制設備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之中,至2008年底,我國的產量已經占到世界的70%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大國。這幾年,我國大量的服裝機械和技術出口到東南亞國家,隨著時間、資金的不斷積累,他們的服裝制作水平幾乎與我國不相上下。
去年初,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和印度服裝協會首度聯手打造的中國縫機企業海外專場展——“2008中國縫制設備展示會·印度”,引起了印度服裝生產、縫制機械行業的高度關注。這表明了東南亞市場對服裝加工業的重視。
因此,面對金融危機,我們不能鎖住國際化的腳步,要從產業鏈上找突破口。比如,現在有的設備企業開始挖掘更多發展空間,與下游服裝企業協同作業。來自浙江的一位設備生產商對記者說:“2009年我們將不再盲目地擴張規模,而是要‘瘦身健體’了。我們準備與服裝生產企業并肩作戰。”
2009年一個新氣象隨之出現——設備生產企業將開始由較為單一的利潤追求轉到注重資源結構的配合上,為促進產品的技術升級和資源配套,他們會在制衣產業鏈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