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都并不平坦的轉型之路
2008年晉江市陳埭鎮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最高水平,領跑全省鄉鎮: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38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在全省各鄉鎮中繼續保持領先水平;財政收入歷史性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6億元,同比增長24.0%,增幅為前一年的兩倍多。
數據背后,是陳埭鎮并不平坦的轉型之路。
中小作坊型企業密布帶來巨大環境壓力——
“倒逼”轉型
上世紀80年代,陳埭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被譽為“鄉鎮企業一枝花”,陳埭因此成為福建第一個“億元鎮”。90年代以來,依托鄉鎮企業積累起來的產業基礎和市場經驗,陳埭民營經濟迅速活躍起來,涌現出一大批龍頭企業。安踏、特步、361°、鴻星爾克、德爾惠等運動品牌,幾乎都發源于陳埭鎮。
“工廠開一家火一家,整個陳埭鎮,幾乎家家都在創業。”談到八九十年代的創業潮,總部位于陳埭鎮的太平洋集團負責人之一的陳良海對記者說,“當時商品十分緊缺,只要你能生產出產品,幾乎不愁沒銷路。”
經歷了多年的擴張之后,近年來,陳埭鎮的發展卻遭遇瓶頸——用地緊張、環境承壓過大。據統計,在這個38.8平方公里的小鎮,僅鞋企就發展了3000多家。
“當土地成為制約企業規模擴張的首要因素時,一些企業不可避免會選擇外遷或者在外地拓展新的工廠。”陳良海說。于是安踏搬到臨近的池店鎮,特步搬到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100多家大小企業相繼搬出陳埭鎮。
此外,陳埭在第三產業、基礎設施上還相對滯后,也影響了企業的發展空間。長期以來,陳埭的金融、研發、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所占比例偏小,對制造業的服務和拉動作用不明顯。
與此同時,在用地等因素的制約下,陳埭的財政收入,也一度出現增速空間收窄的跡象。
多種因素的“倒逼”下,陳埭的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中國鞋都”運轉三年獲得巨大成功——
第三產業破題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尋求產業轉型?陳埭鎮把著眼點選在了第三產業。
2006年,總投資高達3.5億元的“中國鞋都”在陳埭鎮投入運營。中國鞋都的設立和發展,被晉江市寄予厚望。陳埭鎮也將這個項目列為謀求第三產業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運轉近三年來,中國鞋都獲得巨大成功。 在呈“井”字形的4條大街上,遍布著600多家鞋材店鋪,集鞋材批發零售、儲運、鞋機展銷為一體的鞋市綿延達數公里,鞋店林立,商賈如流。
在陳埭中國鞋都,大至制鞋的機械設備,小到鞋釘鞋扣,只要是制鞋業需要的,這里應有盡有,無一不備。位于中國鞋都的“鞋材一條街”,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鞋材鞋機客商入市經營,市場年交易額超200億元,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鞋材市場。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