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下的人才戰略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一句經典臺詞道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遇到金融危機,生存成了更重要的問題,部分企業選擇裁員瘦身來降低成本應對危機。
表面上看,裁員瘦身確實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但實際上如同斷臂求生,只能換來一時的輕松,并不能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一旦經濟情況好轉,再要找到合適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將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仍有許多企業選擇減薪不裁員。
還有不少企業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抓住時機儲備人才,在“特殊時期”出奇招招攬人才,重點留住藍領精英,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金融危機凸顯了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在生存的叢林法則當中,我們必須看到適者生存與強者立足的不變定律。企業的競爭,說到底終究還是人才的競爭,而在當下,競爭的就是人才儲備。
當然,每家企業的情況不盡相同,在當前形勢下的人才戰略自然就各有側重。不管怎樣,筆者認為有兩點值得注意。
首先,要避免盲目裁員。不可否認,目前企業經營要堅持現金為王的原則,做好成本控制的日常功課。然而,控制成本未必一定要裁員。其實,人員增減已經成為衡量一家企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最直觀指標,裁員也就意味著企業競爭力的削弱和戰略退縮。在這樣一個資源稀缺的時代,人才作為企業第一戰略性資源,為許多企業所重視。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抓住機會,不斷吸納儲備從各大企業流散出來的優秀人才。可以預見,一旦市場形勢好轉,他們將占據人才優勢。所以,企業不到萬不得已,“裁員”這把刀千萬不要落下,一旦落下,砍掉的也許是企業的未來。
其次,要加強員工培訓。員工培訓是獲得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有效方法,它不僅為員工創造持續學習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提高企業績效,達到企業和員工雙贏的目的。企業可以通過培訓,使原本具有單一技能的專業人才變身為集多種技能于一身的多面手,使生手成為熟練操作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歷史上的德國、意大利等老牌工業化國家,都是利用經濟大蕭條時期搞全民技能培訓,儲備人才,特別是培養藍領精英。當前相對低迷的市場形勢,為紡機企業員工培訓提高了良機。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也提出“加強企業管理和職工培訓,改進生產組織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要求。企業應抓住機會加強員工的培訓,做好人才梯隊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企業普遍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可以挖掘利用內部資源,采用崗位輪換等成本較低的培訓方式。崗位輪換是指企業有計劃地按照大體確定的期限,讓員工輪換擔任若干項不同工作,從而達到考察員工適應性和開發員工多種能力、進行員工在職訓練等目的。在紡機企業,讓員工在前后工序的不同崗位上進行輪換,可以讓員工對整個生產線獲得一個整體的了解和直觀感受。這樣,前道工序的員工會更了解后道工序的需求,而且如果生產需要調整,兩部分員工還可臨時對某一方進行補充。實際上,崗位輪換制也是全球最大的紡織機械制造商之一歐瑞康公司企業培訓所采用的方式之一。
21世紀最寶貴的是人才,在金融危機中最不該放棄的也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