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難調查:不傍大款銀行不正常
由于創造了我國GDP的60%、新增就業的75%,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在這樣的定位下,只要中小企業在貸款融資方面“振臂一呼”,所有能夠為其提供幫助的金融機構就應該“揭竿而起”。
現在的情況是,向金融機構伸手的中小企業很多,金融機構也總說“幫助中小企業就是幫助我們自己”,但中小企業最終還是拿不到貸款。從數據上看,今年1-2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2.69萬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僅前兩個月的貸款增長幅度就已經超過了以往半年貸款的增長幅度。對此,很多金融專家推測,在2.69萬億元中,僅有20%甚至更少的比例流向中小企業。記者對銀行、擔保公司、民間信貸等機構進行采訪時發現,中小企業貸不到款的情況上述機構“心知肚明”,但他們都表示“幫不上忙”。而一些有需求的企業主則表示根本不敢向這些融資渠道張口。在金融機構的一片喊話聲中,中小企業貸款比你想象的難多了。
融資難題
銀行反饋“雷聲大雨點小”
監管層頻發“命令”遇消極抵抗
談到貸款,很多企業的第一反應就是向銀行借錢。為了使中小企業保持這樣的“第一反應”,今年以來,監管層頻繁向銀行業發布扶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
“大中型銀行要力爭第一季度末、最遲不超過第二季度,建立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專營機構。”近日,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全面提升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會議”上提出這一觀點。
與此同時,央行、銀監會日前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金融機構應多方面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要精細化。各金融機構對已經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信貸政策措施,要抓細、抓實、抓好落實。
此前,央行、銀監會還加快了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幫助商業銀行利用中小企業信用檔案信息篩選客戶,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營銷。
表面上,上述號召已得到銀行的積極反饋。比如監管層一直強調“銀行要設立中小企業貸款中心”,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大型銀行以及中信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完成了此項任務。
另外,央行、銀監會還鼓勵各金融機構自主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和業務流程,提高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這些要求得到了包括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在內的一些銀行的響應。
銀行不理睬被批傍大款
流向中小企業貸款額不足20%
就在上述政策得到銀行響應的同時,很多中小企業主卻表示并沒拿到想要的貸款。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2.69萬億元,同比多增1.64萬億元。表面上看,市場流動性非常充裕,甚至有人士認為,這“歸功”于銀行對中小企業已扮演起“散財童子”的角色。
但據知情人士介紹,在2.69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近80%流向政府投資公司和票據融資。而所謂的政府投資公司,目前被業內概括為“鐵工基”(即鐵路、工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這就表示,年后很多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短期流動性資金貸款需求尚未得到滿足。換句話說,雖然信貸額度猛增,但確實流向中小企業的額度還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