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品牌化之路能走多遠
眾所周知溫州是中國有名的鞋業生產基地,著名的鞋都,有著眾多的知名品牌,如奧康,紅蜻蜓,康奈,意爾康等等,這些品牌近幾年一直牢牢坐穩二三級市場,有的在一級市場也已經取得不俗的成績。在鞋廠多如牛毛的溫州,創建品牌建設強勢品牌是這些制鞋企業一直談論的話題與迫切需求。
-營銷經理催生品牌-
從2000年起至2006年,國內幾乎所有的縣城、鎮,甚至一些地級城市的鞋業市場被溫州品牌所占領。著名商標、真皮標志、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中國真皮鞋王等等,各項榮譽基本上都被溫州鞋企收為囊中。這與近幾年溫州鞋企引進職業經理人的管理與經營思路分開的。各種媒體也紛紛宣揚溫州企業品牌化的建設成就,從政府到企業到當地的百姓,上上下下都有一股創建品牌的強烈愿望,有了品牌就有市場,就有銷售量,企業已經感受到品牌的力量。在這個什么都會跟風的地方,創建品牌也不例外,一些中小鞋企便匆匆上馬走品牌之路,一時間,溫州成了名副其實的“品牌”鞋都。
-榮譽的泛濫與企業不相配的尷尬-
據市場了解,2006年止,溫州鞋企的馳名商標一下子冒出很多企業的所有者甚是歡心鼓舞,紛紛進行大步擴張。
廠家、代理商、企業管理層在榮譽面前幾乎迷失了方向,擴張之路箭在弦上……
然而企業忽略了自身的各種不完善因素。如產能、開發、市場通路、終端形象、團隊經營理念、品質、服務、人才的配置、資金的短缺等等。相繼開始鸚鵡學舌,模仿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的經營模式。女鞋到廣州、成都等地貼牌加工,休閑鞋到石獅、廣州等地加工,紳士鞋自產加上從溫州本地其他鞋企加工。這樣就組成了一個空洞化的品牌,投放到市場上去賣,甚至開專場店。由于溫州二三線品牌企業基本上是采用這種經營模式,導致批發市場上不同的品牌相同的產品比比皆是。
產品同質化極其嚴重,價格戰一觸即發……
由于終端零售商的形象不到位,產品同質化嚴重,經營思路相對落后,經營方式相對單一,營銷執行不到位,導致二三線品牌終端銷售乏力。
一些品牌面對市場銷售乏力的情況下,開始在央視,省級衛視等各電視媒體做短期性的廣告,這種投放方式象蜻蜒點水,廣告費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猶如石沉大海。另外一些品牌就開始把零售終端造成形象店、標準化專賣店。廠家、代理商拼命地給下面做柜臺形象、門頭形象、戶外廣告。然而整體實力的欠缺,開起來的專賣店沒過多久就成了雜牌店。由于終端銷售乏力致使庫存積壓嚴重,資金壓力大。最終零售商欠→代理商欠→廠家,壞帳、呆帳一大堆,這些二三線品牌盈利能力普遍低下,甚至有的虧損,品牌生存危在旦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耐克、阿迪達斯,他們的研發是掌握在自己手上,有專業的大型生產廠家為其品牌專門加工的,質量上把關的很嚴格,若在檢測中發現次品絕不流入市場,而是用壓刀把鞋切斷幾塊,而國內有哪些鞋企能做到這一點。
回過頭來看溫州部分鞋企,研發、生產、質量、出貨時間等等,基本都掌握在別人手上,這樣的品牌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嗎?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