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上調出口退稅 能否拯救服裝企業?
連續的利好消息,能否給服裝行業帶來實質的效益?“從數據上來看,提高出口退稅并沒有使服裝行業出現回暖的跡象,”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尹國新向記者表示,目前紡織服裝行業的情況不容樂觀。
張錫安日前說:“目前企業所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外需訂單不足。今年上半年服裝業出口下降的趨勢是肯定的,特別是上半年情況已成定局。”
距離2月初上調出口退稅率1個百分點至15%尚不到兩個月,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便迎來了年內的第二次上調。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今日起將部分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6%。受此利好消息刺激,滬深股市紡織板塊上周五飄紅。
連續的利好消息,能否給服裝行業帶來實質的效益?“從數據上來看,提高出口退稅并沒有使服裝行業出現回暖的跡象,”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尹國新向記者表示,目前紡織服裝行業的情況不容樂觀。
關鍵詞:困境
許多服裝企業仍在“過冬”
廣東虎門是全國有名的服裝重鎮,服裝產業發達。一個僅占地100多平方公里、僅65萬常住人口的小鎮,經濟總量和稅收收入卻超過許多中等城市,并獲得“中國女裝名城”、“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第一名)”等頭銜。但是,具有樣本模式的虎門鎮,同樣也經受著“寒流”的侵襲。
參加3月29日閉幕的CHIC(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的虎門服裝企業老板王先生告訴記者:“我們2月份接到了歐美一批訂單,所以目前運行情況還好。但是,我們周圍的企業70%都倒下了。”
“如果沒有訂單,每天的人力成本、廠房租金、水電開銷近10萬元,實在是吃不消。”王老板告訴記者,很多外向型服裝加工企業是貼牌生產,沒有技術附加值,利潤十分微薄。
福建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海天輕紡集團董事長王啟明認為,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沒有融資能力的中小企業,自身就是一個機理不健全的實體,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是很容易倒掉的。還有些小企業依托大企業,但由于大企業本身經營也不善,他們自然就關門歇業了。
不光是小企業,還有很多大中型企業倒閉。
2008年10月11日,浙江紹興最大的民營企業——浙江華聯三鑫集團破產倒閉,該公司的股東包括上市公司華聯控股(000036,SZ)和華西村(000936,SZ),資產總規模達110億元。另外,浙江江龍控股集團由于債務高達20億元,也宣布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