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金融危機 外貿紡企整合國際銷售渠道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眾多中小企業遭遇融資難題,其中有一部分迫于無奈申請破產或者低價出售資產。這給出口企業整合國際市場銷售渠道帶來良機。
包括泉州企業在內的一些福建企業躍躍欲試,有的甚至搶先出手,將歐美企業的資產或者品牌、銷售渠道等收入囊中。
用對方的欠款收購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不少出口企業的“海外欠賬”急劇增加,他們的客戶因陷入資金困境,無法為供應商支付貨款。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出口企業在客戶申請破產之際,前往收購,一方面可從中抵消客戶所拖欠的貨款,另一方面以較低的價格購入客戶的資產、品牌及銷售渠道。
在這方面,福建一家日化企業的做法值得企業借鑒。去年,福建雙飛日化集團得到某美國客戶申請破產的消息,其公司立刻派人趕到美國追債,并提出了收購計劃,隨后以8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這家有著87年歷史的美國公司的品牌和銷售網絡。而在半年前,對方開出的收購價格是2000萬美元。
據介紹,這家美國公司在全美有3000多個銷售網點,利用這些網點,雙飛日化自去年8月開始“給自己下訂單”,利潤增長了5倍。今年其公司已基本收回了并購所花去的成本,此外該公司還準備利用這家公司的銷售網絡進一步拓展歐洲業務。
在金融危機的國際市場環境下,國外進口商出于自保,將損失和風險轉嫁給出口商,如要求降價、退貨,甚至拒絕提貨。有些進口商由于資金鏈斷裂,拒收貨物、拖延付款、賴賬等各種情況時有發生。來自泉州市外經貿局的資料顯示,據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反映,去年泉州投保企業報損金額達120多萬美元,而未投保企業要求信保公司協助追賬金額有110多萬美元,欠款客戶主要來自美國、歐盟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業內人士認為,與其讓進口商欠款,還不如利用這些難以收回或無法收回的貨款去收購它的品牌和渠道。“在這方面,出口企業可以聯合去收購欠款的客戶。很多進口商在中國都不止一個供應商,當他們欠款時,出口企業可以考慮聯合其在中國的其他供應商一起去收購,大家共享他的銷售渠道和品牌。“舉個例子,比如一家美國的服裝進口商,在泉州有兩家供應商,當這家進口商出現資金問題時,可能會對兩家供應商都拖欠貨款。在這種情況下,兩家供應商就可以聯合起來去美國收購。一方面,兩家進口商總共被拖欠的款項會比較大,加起來之后各自可以少支付收購款;另一方面,并購的風險也會減少。”該人士說。
價格之便宜很罕見
目前國外企業出售資產的價格之低歷來罕見,因此對出口企業來說充滿了巨大的誘惑力。
以美國企業為例,在金融危機之前,中國企業能以3—5折的價格,購買到美國的消費品品牌,而危機發生后,交易價格已降低至2—3折的水平。另外,德國也有上萬家中小企業在5年之內準備出售,而且價格便宜,中國企業只需花200萬—300萬歐元便可將該國很好的企業買下。
德國中小企業聯合總會駐上海辦事處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德國有兩種類型的中小企業想盡快且低價出售。
“德國制造型的中小企業有幾大優勢是中國企業無法比擬的,那就是技術、品牌、國際銷售網絡,以及良好的產品市場定位。但它們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生產成本、研發成本都很高,因為德國的勞動力成本要比中國高出很多,企業每年要拿出其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于支付工資。企業盡管擁有很好的技術和產品,但利潤卻很低,目前德國大多數制造型中小企業的利潤率大概只有5%-10%。在目前的全球市場環境下,一旦訂單出現問題,這些企業很容易就虧損,因此生存壓力很大。”該負責人說。
縫紉客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