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工業品牌的一次躍升
戰略調整期到了,開始告別工業品牌之旅
其實,出口企業轉攻內地市場有著先天優勢。
“歐美國家對產品質量要求很高,出口企業為了跨過這些門檻疲于奔命,但對于打入國內市場其實是有幫助的。”北江紡織有限公司總監秦剛說。
該公司五年前進入國內市場時,感覺國內廠家對于出口企業的生產質量很有信心,但進入中國市場獲得第一筆業務,他們用了半年時間。
而等他們熟知國內消費者的喜好時,又花費了兩年時間。期間,他們重新設立一個銷售團隊,并花費不少資金進行產品推廣。
拓展國內市場,中山絲綢的做法是收購國際品牌。
該公司2001年收購了德國雅迪斯品牌反攻國內市場,也用了兩年才算站穩腳跟。
其實,企業轉內銷,除了收購品牌,還可以租賃品牌。
“租賃品牌需要成本較低,但屬于臨時性舉措,不能根本解決企業的問題,”有企業認為,自主品牌,依然是他們所向往的選擇。
然而并不是每個服裝老板都能夠走品牌之路,據了解,要想維持一個服裝品牌的良性發展,每年的廣告投資需要達到數千萬元。
很多企業行動起來,有了做內銷的想法后,揚州嘉迪集團董事長蔣霞萍,迅速聯系到長三角一家百貨連鎖。
談判相對順利,但最后談到貨到70天后付款以及一出現瑕疵商家將無條件退貨時,蔣霞萍打起了退堂鼓。
這是因為,蔣霞萍工廠的生產周期為40—45天,如果再加上70天回款周期,將必然導致公司資金周轉困難。
對于這樣的企業,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建議,可考慮給國內著名品牌加工,然后逐步由單純貼牌變為內銷外銷并舉,最后走向自主原創品牌之路。
顯然,調整得早的企業占了天時。
比如對于杉杉來說,他們現在的單子很充足,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說,他們結構調整進行得早,過去有近200家外貿客戶,現在只剩下三四家。
同樣,江蘇省南通市最大服裝外貿出口企業金飛達,早在2002年就開始面料開發設計,“一年幾百萬的研發費用,可以改善供應鏈管理。”公司董事長王進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