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在變革中感受變革
找準自身渠道變革的節奏,為我所用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服裝企業的競爭從外銷轉變為內銷。
這是金融危機下的新特點。
而“開拓國內市場最困難的環節就在于進入商場。”北京雪蓮時尚紡織有限公司的國內部經理劉晨說。
劉坦言,他們從確定做國內市場開始,用了3年時間去培育品牌,這對于不熟悉中國市場的外貿企業無疑是場嚴峻的考驗。
而商場只認業績,他們剛剛開始,哪有業績?
更重要的是,服裝進大商場的銷售額扣點一般高達27%至30%,而國際品牌扣點卻可能低很多甚至沒有。
以寶姿為例。當年寶姿剛來到中國時,商場都以請到寶姿進駐為榮,當時品牌進入商場是以進場費和銷售扣點為代價的,一般品牌都要被扣點2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30%,而寶姿幾乎是零扣點。
“我們的自主品牌出身于草根階層,像孤兒院里的孤兒。”美邦董事長周成建說,而外來品牌像富家子弟,盡占一類城市、一類商圈、一類商場,這是目前對中國自主品牌最大的挑戰。
但是,就是有機會進入大城市商場,或者在大城市有自己直營店面的品牌來說,“渠道越來越像一個‘燒錢’的游戲。”福建云敦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群說,一個地處大城市繁華地帶的形象店,每年成本一般在幾百萬元上下。
“店面數量如果達到1000家,廠商投入至少在數億元左右。”戴群說。目前大城市服裝直營形象店大多都處于虧損狀態。
無奈之下,它們大多選擇從縣級市場發力,或者選擇層次較低的商場及較差地理位置。與此同時,中國品牌要付出代價是:可能會失去打響牌子的可能。
所幸的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對行業的沖擊下,一些商家和企業站到一起。
2009年1月8日,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武林路女裝街和中國紡織服裝信息商務中心決定抱團“過冬”——三方簽署了《全面合作宣言》,結成聯合體。
近日,北京物美集團宣布,2009年將取消供應商促銷員進場費。
而大企業開始抄底熊市。
bono tailor社區定制店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誕生了,并要在2009年開到60家。
據了解,日本已經開了19家店的aza butailor走的就是“樓宇經濟”道路,僅在東京就開了11家分店,營業額可觀。
bono tailor將“大眾化的專屬定制”帶進了寫字樓后,店面運營成本相對較低,消費者可以隨時來店里小坐,自由翻閱最新時尚、服裝雜志,免費喝喝咖啡品品茶,還能到店里來熨燙衣服,甚至到店里來借穿西服。
而年初,美特斯邦威斥資1.8億余元資金,在南昌和遼寧丹東市買下兩處商業物產,為農歷新年提振銷售業績預先布子。
實際上,美特斯邦威IPO募集資金,將用于建設68家店鋪。
“2008年,對中國鞋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轉折年。”奧康營銷主管副總王振權說,奧康在部分重點區域市場推行“1+N”營銷模式,“‘1’代表名品空間店或單品旗艦店,‘N’代表多店”。
其實奧康渠道變革在2007年已經開始。
2007年10月,奧康在山東菏澤開出了2300平方米的藍海名品空間,不僅進駐了奧康旗下奧康、美麗佳人等品牌,還囊括了花花公子、鱷魚等20個知名品牌。
隨后又在山東開出4個規模較大的名品空間,而在其溫州總部開的黎明名品空間面積也達1000多平方米。
“多元化專賣店將取代單品牌專賣店。這可以視為奧康對終端的又一次革命。”公司總裁王振滔說。
而頂呱呱在新疆擁有大面積彩棉種植基地,在常州擁有設計與加工能力后,現在也有了新主意,決定“要把有價值的做上去”,“重點就是通路、品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