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走向集中的訂單
訂單日趨集中,加工品牌在崛起?
事實比想象的好。
在2009年前,很多專家和企業家都有過擔心,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訂單量會減少很多,企業也會嚴重開工不足。
但根據相關調查,雖然很多企業對當前及今后市場的信心仍顯不足,但很多地方開工率并不低。
比如,福建、河北兩省規模以上企業,較2008年底略有好轉,開工率達80%以上。而在常熟市春節后開工一般也在80%—90%。
雖然這些地方,訂單減少并不明顯。但是接下來的形勢,并不很樂觀。一方面,是歐美單子會呈繼續減少和態勢,另一方面則也有國際訂單在轉移。
現在我們把襯衣、內衣等訂單放在孟加拉,”一歐洲采購商說,2009年1—2月將抽走30%。
“公司已經將20%—30%的訂單轉移到印度等地區,”同樣的,總部在意大利的百貨公司Gruppocoin買手李小姐說。
國際訂單轉移的同時,國內也在發生轉移,并有集中的趨勢。
“訂單做不過來,歐美客戶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溫州奧奔妮董事長鄭晨愛說,2008年10月份以來,奧奔妮工人手中的活兒就一直源源不斷,2008年接到珠三角轉過來的單子占自己總訂單量的30%左右。
鄭晨愛認為溫州企業比珠三角要穩定的一個原因是其龐大的 “溫州網絡”。這里是華僑之鄉,固定客戶基本都是以前從溫州走出去的親戚或者朋友。
而“訂單本地化”這一概念是前兩年溫州市政府就一直在提倡的,像如美特斯·邦威手中的訂單是溫州一筆無形的資產。
“一部分企業的困難,會成為另一部分企業的機遇,”江蘇金飛達服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進飛也這樣說,大量加工廠倒閉后,很多國外客戶轉而找金飛達。
在山東, “小企業退出競爭,這種局面其實有利于大企業選擇訂單,控制風險,同時提高議價能力。” 即發總經理楊瑋東說。
據介紹,相比于珠三角企業原材料都從外省市購買,即發原材料當地采購,并且自身從織造染整打通產業鏈,價值鏈也長。
而以前外商會尋找至少3家代工廠,次貸危機后,他們更看中的是其生產能力,因此“訂單數量大了,我們自然就有議價權。”楊瑋東說。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議價權卻不顯得缺少。
“如果今天你們離開華堅,后悔的一定是你們。”張華榮甩給德國人Mike一句話。
為了一個訂單,張華榮決定提價20%。但Mike威脅說,“如果你們堅持,我只好轉移訂單。”
但兩個月后,Mike不得不回到了華堅。在很多地方,他遇到的都是和張一樣強硬的對手。
“如果售價不漲上去,幾萬人不僅是白打工。”事實上在金融危機的2008年,“訂單就轉到我們這里來了。”張華榮說。
但是,對于有困難的老客戶,“這個關口我們只能扶他一把。”張華榮說,美國一家世界著名鞋業品牌,至今已欠華堅400多萬美元的貨款。
但他們是已經合作了6年多的伙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
張華榮不想失掉這個伙伴,“我們將給他們開出最優惠的價格,雖然這意味著我們利潤將減少。”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