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媼: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中國制造”不但使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使神州大地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然而,中國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制造的產品大多是低端日常生活消費品,產品技術含量低,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下游,從而只能獲得較少的利潤。
近年來,在人力成本、原料物價、土地資源等多種制約因素的影響下,被稱為“蝗蟲經濟”的低端制造業有逐步流向越南、老撾等“新價值洼地”的趨勢。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屢屢受到阻擊,引發了一場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摩擦戰。
面對重重困難的“中國制造”,將何去何從?盡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進而提升我國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國制造: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動機
在包括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地,中國制造已經深入當地市場的千家萬戶。
在各個生活場所,諸如廚房、客廳、衛生間、臥室等,帶有“made in China”標志的產品牢牢占據重要位置,以致于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沒有中國制造,我們的生活將會如何?長期擔任商業新聞報道工作的美國記者邦喬妮在《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中這樣寫道:“沒有中國貨的一年,生活簡直是在與家人的爭吵中度過的。我試圖證明‘中國制造’并不能影響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一年的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中國和我之間的距離,在把中國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后,我得到一個‘中國已經深深介入我們生活’的結論。”
中國制造所創造的輝煌歷史,中國人生活近三十年來的巨大變化都是國人親身經歷和直接體會的。當然,中國制造在大力推動本國經濟騰飛的同時,也為西方企業帶來巨額利潤。此外,中國制造不僅為西方企業創造了第二個春天,還為西方社會創造了無數就業機會。
而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言,中國制造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有助于克服全球范圍內的貧困、環境等問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為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資源納入市場體系、提高其收入、解決其貧困問題創造了條件。其次,中國制造的發展,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和進口需求、拓展相關經濟體的產業鏈、提供技術援助和適用機械等,推動了區域經濟、尤其是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
回顧中國制造走過的足跡,其發展、崛起也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濟崛起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制造就是世界制造。2007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提到,中國經濟僅占世界經濟總量的4%(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15%),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則接近1/3,遠遠超過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的貢獻。報告還著重提出,由于經濟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的不同,不論是在中國經濟增長還是在進出口中,制造業及制造產品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很大一部分是制造業提供的。換言之,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