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振興規劃看山西信心:紡織業的出路
紡織工業的“特色”出路
山西省紡織工業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雖然在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省的紡織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全國紡織工業相比,我省的紡織工業規模仍然不大,屬紡織小省。而2008年年末的金融危機,更使山西處于薄弱環節的紡織工業雪上加霜。
隨著國家出臺的“紡織工業振興規劃”,將會給山西紡織工業帶來怎樣的希望?山西紡織工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山西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趙根生說:“我們現在面臨的形勢很嚴峻,想提升我省紡織業的整體位置和更好的發展,就要制定一系列有效地方針政策來引導。只有努力做強做精優勢產品,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紡織工業體系,才是山西紡織工業的出路。”
居全國中下游水平
近年來,我省紡織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棉紡織、印染、毛紡織、麻紡織、絲絹紡織、針織、化纖、服裝、裝飾用紡織品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尤其是棉紡織的發展較為迅速,在我省紡織工業中占有較大比重,成為我省紡織業的支柱行業,其工業總產值、出口創匯均占到50%以上。以大麻和絲麻混紡的特色紡織行業也在不斷地壯大,企業發展初具規模,裝備水平跨入先進行列。
據統計,2007年,我省紡織業實現銷售收入40.75億元,實現利稅2.46億元,其中利潤1.14億元。我省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64家,從業人員4.7萬余人,擁有棉紡錠107.2萬枚,氣流紡1.4萬頭,布機1.27臺,印染能力3.5億米,化纖生產能力5.1萬噸。2007年生產紗84638噸、布18681萬米、化纖43522噸、印染布6511萬米、服裝878萬件。“雖然較以前有很大進步,但與全國紡織工業相比,規模不大,發展嚴重滯后,在全國居中下游水平。”山西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部長趙根生略帶遺憾地告訴記者,即使在“十五”全國紡織工業高速發展時期,我省紡織工業的增長速度仍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我省紡織工業總量最小、排位最后。
金融危機雪上加霜
“與鋼鐵、煤礦等優勢基礎行業相比較,我省的紡織業顯得微不足道?,F在,人們似乎也都已經快遺忘山西還有紡織這個行業了。”趙根生無奈地說,山西由于礦產資源豐富等因素,工業經濟的重點變為能源重化工,輕紡工業已經不再是重點,近年來政策的扶持力度也逐步減弱,民間資本都不愿意投到這個行業中來。目前,紡織業在山西全省經濟中占的比重還不足1%。
我省紡織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國有比重偏大,機制不活,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企業缺乏自我發展的后勁,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加上我省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發展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上都相對滯后,職能部門的服務指導還不到位,部分國有企業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開拓創新的意識還不夠強,導致我省的紡織業一直發展緩慢。
此外,2008年以來發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我省本來就發展緩慢的紡織業雪上加霜。由于紡織行業是外向型、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且直接面對市場,遇到的困難自然要比其他行業更多。我省紡織工業基礎薄弱,其自我保護能力較差,行業存在的問題太多,比起其他行業,振興我省紡織業,更需要外界的力量。
期待發展契機來臨
“由于缺乏優勢,即使國家力促優勢企業出手整合弱勢,但已經在破產或者破產邊緣幾近掙扎多年的山西紡織企業,或許并不能享受到此輪行業振興的利好。”對于相對薄弱的紡織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振興規劃的出臺不會對山西紡織業的發展帶來多大促進。
-
- 確定